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标题很有吸引力,“深圳年薪百万的大厂夫妻梦碎日本”。
无数网友在底下评论,原来中产家庭阶级滑落的最快办法就是,出国。
事情是这样的,大锤(化名)是深圳大厂的程序员。
我们都知道,程序员,头发秃得快,但钱拿得也多,尤其是大厂。
大锤也是一样,他的前半生,走得是妥妥的精英路线。
顶尖高校毕业的学霸,毕了业就到大厂工作,拿着不菲的月薪,最后找了一个同样在大厂的学霸女朋友结婚。
一次偶然的日本旅行,让两人开始对日本的生活心驰神往,随后便辞职搬家一气呵成,满怀希望地移民到了日本。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曾被朋友羡慕的“跨国追梦”,会在短短十二个月里,从“逃离996的自由童话”,变成“连便利店饭团都要纠结价格”的生存现实。
说走就走的旅行
大锤和妻子的“润日”,始于一次偶然的日本旅行。
2023年春天,两人趁着年假去京都玩了一周。
在清水寺看樱花飘落时,妻子突然感慨:“你看这里的人走路都慢悠悠的,不像深圳,连等红灯都有人在回复工作消息。”
彼时的他们,刚在深圳买了第二套房,手里握着七位数存款。
大锤是大厂核心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妻子在同行业另一家公司做产品经理。
总而言之,他们这样的家庭是典型的“中产天花板”配置。
当然,另一方面他们的高薪资都是拿时间换来的。
大锤连续三年没休过完整年假,手机里有十几个工作群,凌晨两点被电话叫醒改代码是常事;
妻子则为了赶项目进度,曾在公司连续住了半个月。
这样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工作的生活让两人很是疲惫。
于是在一次加班后的深夜,两人躺在沙发上达成共识,辞职去日本,过“慢节奏的生活”。
没有做太多调研,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卖掉了深圳的房子,辞掉工作,打包行李飞赴京都。
出发那天,大锤在朋友圈发了张飞机舷窗照,配文“世界那么大,终于能停下来看看”,评论区满是“羡慕”“人生赢家”的赞叹。
确实,大锤夫妻刚到京都的第一个月,一切都像旅行纪录片里的画面:
清晨去锦市场买新鲜的鱼生,傍晚在鸭川边散步,周末去奈良喂小鹿。
大锤甚至觉得,日本的云比深圳的更白,直到他们开始找房子,一切都变了。
遭遇困境
首先就是买房子或者是租房子的问题,毕竟你总不能一年365天都住在酒店吧。
大锤夫妻在到达日本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房子,买是不行,负担太大,毕竟还要留出足够的钱来生活,于是就只能租。
但中介说,日本好一点的小区基本不租给外国人,除非有日本本地人担保。
大锤跑了十几家中介,最后只能租下一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公寓:
没有电梯,冬天没有集中供暖,墙壁薄到能听到邻居的说话声,月租却要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和深圳关外的精装两居室价格差不多。
更让他们不适的是,日本的垃圾分类规则细到“令人发指”:牛奶盒要洗干净晾干、拆成扁平状,厨余垃圾必须用指定袋子装,每周只有两天能扔可燃垃圾。
有一次,大锤因为误把塑料瓶扔进厨余垃圾,被物业贴了警告单。
其次是生活成本的直线上升。
在深圳,大锤夫妻习惯了“十几块钱点外卖、几块钱喝奶茶”。
但在日本,一把普通生菜要300日元(约合人民币15元),一份豚骨拉面要1200日元(约合人民币60元),随便去超市买一周的菜,就要花掉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
而且国内,大锤夫妻的家里有保姆,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可在日本,家政价格是国内的三倍,大锤夫妻实在不舍得雇人,最后只能自己做家务。
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最让大锤夫妻受不了的是,日本人干什么都磨磨唧唧的节奏。
国内虽然卷,但是办事效率很高,你申请什么文件、证明等小手续,大多数在手机上用个app就能解决。
但在日本,现在还依然沿用纸质文件的那一套流程,效率奇低,去政府办一趟事,往往来来回回一个月都梳理不完。
更头疼的是日本针对外国人设立的各种门槛。
大锤原本想在日本注册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接一些跨境开发项目,却发现外国人创业需要提供“在日居住满五年证明”“本地资产担保”等一系列文件,折腾了三个月办不下来只能放弃。
最终,大锤夫妻只能靠存款和接一些零散的线上兼职维持收入,而这些兼职,因为时差和签证限制,佣金要被平台抽走三成。
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大锤妻子的怀孕。
大锤夫妻一直以为国外都是快乐教育,调研后才发现日本教育的内卷程度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
辅导班、升学班一点不比国内少,孩子们同样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总之,经历过种种“梦碎”之后,大锤夫妻痛下决心,放弃了在日本继续生活的想法,准备打道回府,到国内重新开始。
他们的故事在网上发酵后,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有人说:出去体验过一次,就知道中国有多好了。
还有人说:国外,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很多人“润”出去是想享受国外的自由生活,但实际上,国内外的生活是存在巨大落差的。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让任何国民都能享受到低成本且便利的基建和生活服务。
贫贱不移?富贵不移!
有句调侃叫“贫贱不移”,就是说穷人不能移民。
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什么都不会失去的穷人,才最需要移民,中产精英反而要慎重。
穷人移民,是“失去的只有锁链”的破釜沉舟。
他们本就身处资源匮乏的洼地,没有中产的房产、存款、社会地位可以留恋,移民对他们而言,不是“选择”而是“赌博”。
赢了,可能在海外找到一份体力工作,赚到比国内多几倍的收入,给家人寄回生活费。
输了,大不了回到原点,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
穷人移民
就像那些从东南亚、非洲偷渡到欧洲的移民,他们在国内可能连温饱都成问题,到了海外哪怕做清洁工、搬砖工,每月挣的欧元换算成人民币,也比在老家种地强得多。
对他们来说,移民是“用体力换生存”的无奈之举,也是“搏一个更好未来”的唯一机会,哪怕过程再苦,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值得一试。
可精英阶层移民,却是“从云端跌落泥潭”的高台跳水。
他们在国内积累的一切,什么名校学历、大厂职位、人脉资源、社会地位,到了海外就是过期船票,学历人家不认,人脉你也带不走。
就像大锤,在深圳是年薪百万的技术骨干,到了日本却连正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靠零散兼职糊口。
还有前北外大学的教授乔木,在国内是受人尊敬的学者,到了美国却要靠妻子在超市收银维持生计。
这些精英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们的“成功”,本质上是与国内的社会生态深度绑定的。
国内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国内的产业红利给了他们高薪机会,国内的人脉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发展便利。
一旦离开这个生态,他们的“优势”就会瞬间清零,只能从“精英”变回“新手”,从头开始。
更残酷的是,精英阶层的阶级滑落,还带着强烈的落差感。
穷人在海外做体力活,不会觉得委屈,他们本就习惯了辛苦;但精英在海外从“坐办公室”变成“送外卖”,从“受人尊敬”变成“被人轻视”,这种心理上的打击,比物质上的匮乏更难承受。
那些觉得“国外什么都好”的精英,往往高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低估了海外社会的“排他性”。
他们以为自己的能力能在任何地方发光,却忘了,在别人的地盘上,“外来者”永远要排在后面。
说穿了,移民从来不是享受,而是冒险。
历史上从九死一生的西进运动到现在的移民海外,本质上是一样的,第一代移民的使命就是吃苦受罪,甚至用命给后代开路,你要指望去国外是享受生活,那你还是别去了。
中国的便利民生被很多人忽略了
最后,很多人都被国外诸如免费医疗和优良的福利待遇所吸引了,但实际上,这些福利没有一样是为没有任何根基的外国人所准备的。
很多人“润”到国外后才发现,生活没有甜,只有各种柴米油盐的苦,但那时候后悔也晚了。
总之,国外不一定比国内更好,国内也不一定都是好处。
比起润,关键在于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THE END——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深圳年薪百万夫妻“润日本”事件,看完冲击力有点大啊……、
ZAKER——深圳百万年薪夫妻后悔移民日本:点不起外卖,养孩更累
B站视频——国内年入百万,30多岁去日本留学一年,准备回国了!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