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距离中国八千公里的小岛,吸引了大量国人搬家过去。马耳他,一个只有五十万居民的地中海岛国,现在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熟悉的汉语。为什么中国人在这里的比例会变得如此高?有些真相被数字清晰地揭示。
\r\r
马耳他面积不大,加起来比不上武汉。可跟北上广深那些高楼林立的城市不同,这里闲适的生活和稀少的人口成了移民的新理由。中国人走到哪儿,餐馆、超市、诊所都会跟着开起来。部分华人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
\r\r
这一切转变,从政策开始。马耳他有一种“家庭连带”准入办法,允许申请人带着父母、配偶和孩子一块迁入。对应的移民通道也比欧美部分国家更直接,办理周期短,让一大家子都能同时换个环境。
\r\r
中国家庭的目的很清楚。有人考虑教育,有人想让老人享受当地的福利。马耳他的教育资源在欧洲属于优等生。名校申请,以及“华侨生”身份所带优势,成为不少人看重的实际利益,比如对中国高考的特殊加分。
\r\r
马耳他平均7名学生就能分到一名教师。公立教育全部免费,且学制覆盖小学到大学,学杂费、餐费、校车基本不用多花钱。私立教育价格相对中国国际学校更加亲民,选择余地也大,吸引那些看重后代教育投资的家庭。
\r\r
许多本地学校主打英语教学,这对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天然适应。学校更侧重兴趣激发和全面发展,课程里加入动手和创新内容。每当放学后,图书馆、活动室、操场都很多孩子。
\r\r
马耳他本地大学在世界排名靠前,毕业证认可度好。家长看重这个出口,一些学生也能凭此渠道跳板到欧洲、美洲大城市学习和工作。别的家庭干脆让孩子用华侨生名额回国参加升学,考试压力小,分数有明显宽松。
\r\r
医疗也是不可忽视的吸引点。所有居民,包括移民,只要身份合法,都能享受公立医院免费服务。马耳他看病不论本地人还是新来者,流程简化,属地居民只需缴纳医疗保险费,进去挂号、看病、做检查费用全免。
\r\r
当地政府曾与中国江苏省合作设立“地中海中医中心”,持续派中医生源到岛内工作。二十五万余次诊疗为本地华侨与外籍患者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马耳他的中西医疗双轨运作,迎合了很多中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日常需求。
\r\r
城市里中餐馆的数量不断增加,龙舟比赛、春节舞狮盛况,已成当地一年一度各族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瓦莱塔大街的春节装饰和华人超市,也都能让刚落脚的家庭感到一些熟悉。
\r\r
中国人在马耳他移民总量占比达到87%这样的高位。
\r
华人商铺成为马耳他的一道常态风景线,房屋中介、食品零售、生活服务,已经做到本地化。有人甚至戏称,在马耳他吃顿正宗中餐,比在西欧其他国家都容易。
\r\r
与欧洲传统大国不同,马耳他人多、地小,小岛原本就依赖外来劳动力与消费。但近几年,移民潮推高了当地租金和生活成本。居民用水和用电依赖海水淡化和进口能源。蔬果、肉类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价格通常比中国一线城市还高。
\r\r
移民政策起初宽松,导致房租、保险、办理费用水涨船高。最新政策显示,医疗保险办理标准和房产投资额度都上调不少,租房移民的总费用比早期上涨了一倍左右,许多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成本。
\r\r
小国的工作岗位有限。旅游、金融和传统制造业吸纳就业人口较少。新移民靠国内资产或远程收入维持,能在本地扎根的人并不多。华人在本地创业开店成为主流,但市场容量有限,竞争压力也逐步放大。
\r\r
大部分移民只是“生活换个地方”,本质压力依旧存在。
\r
人多资源紧,社会服务难免出现堵塞;而马耳他本身的医疗、教育资源虽然充足,但随着人口快速增加,服务质量波动在所难免。有些新移民感叹,到了这里生活方式是换了,花销却没减轻。
\r\r
中国和马耳他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64年。当时,中国向马耳他援助了一亿元资金,还派出了大批工程师。自此以后,两国关系持续密切。马耳他政府专门为中国援建烈士修建中式墓碑,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中马合作留下的痕迹。
\r\r
如今在马耳他,无论是节庆活动、校园生活还是日常就医,华人都与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华语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有的已经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中国人的到来,为马耳他增加了人气,带来了资金,但也推动了生活成本的持续上涨。这种交融与碰撞,成了新的日常画面。
\r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