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便利店里,挑杯咖啡的人大多都在低头滑手机。
股市、天气、八卦一个个刷过去,最容易停住手指的,往往是“谁又上热搜”。
最近一份网络声量榜单就这样闯进视线:赖清德、柯文哲、傅崐萁占据前三,曾经的“网络常胜军”韩国瑜只排第八。
数字看似冷冰冰,却暗含台湾政坛正在变化的温度。
——为什么是这几个人?网络声量和支持度又是不是一码事?
下面我们拆开来聊。
声量不是支持度,它只是“被提起的次数”
短短30天,平台抓取上百个论坛、社群、新闻端口,统统计进同一张表。
不论夸还是骂,只要打上名字,系统就加一分。
“被骂得最狠的人,往往排得更高”。
如果只盯排名,而忽略正负比,就是拿放大镜看月亮,热闹却看不清本质。
赖清德:第一名,但只有一成好评
身为现任领导人,他每天必定登上媒体头条。
能源、预算、两岸、缺电……几乎没有喘息空档。
正面声量却只有10%。
这说明两件事:
1。执政者天然站在聚光灯下,被监督是常态。
2。台湾社会分歧加大,同一条新闻能在几小时内变成截然相反的解读。
柯文哲:从病房到法庭,每一步都上热搜
京华城案羁押、身体状况、交保金……他的名字始终在新闻滚动条里闪烁。
妻子陈佩琪一句“思绪变慢”,更是把同情和质疑推到高潮。
“司法公正还是政治追杀?”
这句疑问成了蓝绿阵营互呛的新战线,也让柯文哲声量一涨再涨。
但支持度并未同步回升,反而出现“流量透支”迹象——关注度高,信任度低。
傅崐萁:地方型人物的意外爆红
几个月前,大罢免案让他冲上全台讨论区。
连署人数达到门槛1。7倍,投票却高票没过,巨大的反差给了媒体最好的标题。
再加上国民党主席选举就在眼前,他被视为潜在竞争者,
“党内筹码”+“外部话题”双重加成,让他的名字首次稳坐前三。
韩国瑜:第八名,是主动转向还是流量退潮?
卸下“高雄市长”光环后,他选择以立法院长身份“少说多做”。
主持会议、拍板程序,尽量不上火线发言。
这在网络时代显得反常——“少一个热搜,多一分安全”,是他的策略。
民调显示满意度慢慢回升到约40%,若把目标放在2028,低调未必是坏事。
榜单折射出的四个信号
1。事件驱动胜过职称
罢免案、羁押案、缺电议题,比“市长”“委员”头衔更能制造关注。
2。负面声量也能变成影响力
赖清德、柯文哲都靠争议锁住版位,吵得越凶,出现频率越高。
3。年龄层分化明显
30—50岁爱刷Facebook、YouTube;55岁以上多在Line群转发。
同一新闻在不同平台呈现的情绪温度差距极大。
4。选举节点成固定节奏
2025罢免→2026地方选举→2028领导人大选,政治人物必须在每个节点抢一次曝光,否则就会被算法遗忘。
给上班族和退休族的三条小建议
1。看榜先看“比例”
正面10%意味着九成都在吵架,别把嗓门当作真支持。
2。别被情绪带节奏
算法最喜欢推送让你生气的内容,
看到刺激性字眼,先深呼吸十秒,弄清事实再决定要不要转发。
3。别忽略“静悄悄”的人
镜头对着前三名时,中段排名的人正暗中累积能量。
韩国瑜今天的第八名,可能就是明天的热门。
——尾声——
排行榜只告诉我们“谁被提起”,却不告诉我们“谁被相信”。
就像办公室的会议,大嗓门不一定有好点子;退休后的麻将桌,动作快也未必能赢到底。
下次再看到类似榜单,不妨先问自己:
“这条新闻会改变我今天的生活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就合上手机,去喝杯茶、陪家人散个步——那才是真正影响心情的事。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