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从全美第2坠到第15,仍被 U.S. News“持续评估”,2.2万学生集体诉讼和900万美元和解把常青藤的门面撕开了口子
每年秋天的排名,就像高教界的期末铃声,大家都要被点名
所谓稳定,不过是算法托底的幻觉
今年的榜单看上去没变太多,里子却翻了天
最刺眼的是哥伦比亚大学,这场风波仍没翻篇
U.S. News 今年在哥大名字旁边,罕见留下了“继续评估”
三年前的裂缝还在往外渗
2021年,哥大承认两项关键指标误报:本科小班比例、拥有终端学位的教师比例
这不是小错,这是地基的裂缝
更敏感的三项——全职教师比例、师生比、教学支出——学校一直绕着走,不把话说死
直到现在,外界还不清楚虚假提交到底持续了多少年,影响了多少届学生
事情当然不止学术圈里说说
2023年,约2.2万名学生把学校告上法庭,最终以900万美元了结,却无法买回信任
哥大没有承认“造假”,但公开表示“深切遗憾报告中存在缺陷”,这话听着像道歉,又像按住不谈
今年的榜单里,U.S. News 不得不改用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公开数据为哥大“填空”
我能想见,一些管理者在夜里盯着表格,试图把每一列都擦得发亮,可要是逻辑出了问题,擦不干净
风波中,校内也不是铁板一块
哥大数学教授 Michael Thaddeus 指出,学校报告的“小班比例”“全职教师比例”与实际差异巨大
这在学术圈里称得上重锤
于是,哥大从一个曾经的全美第二,走到今天的聚光灯下——被保留、被注释、被审视
这就是声誉塌方式崩塌的现场
把视线移到专业榜,另一场洗牌正在进行
MIT 继续把 CS 的第一握在手里,CMU 和斯坦福紧追不舍
在哥大这边的综合排名还看得见身影,但在计算机领域,它的存在感并不强
有意思的是,一些公立学校在专业战场上猛追
UCSD 的本科 CS 排到第12,远高于它的综合第29
如果只看综合,你可能错过了真正能把你推向职场的那条路
就业趋势说话更直
LinkedIn 的2025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护理、工程类毕业生起薪较2024年涨了8%-12%,其中机器学习工程师平均起薪达17.5万美元/年
懂技术的人在被加价,基础编程的部分岗位被自动化压着往下走
LinkedIn 的就业报告更像一记提醒:市场在奖励能干事的人
选学校时,越来越多学生先问一句,毕业能不能进高需求行业,再看名头
不仅是计算机
护理榜单杜克第一,宾大和埃默里并列第二,常青藤在这一科目里只能往旁边站
在商科,MIT 和宾大并列第一,伯克利第三;
工程方面,MIT、斯坦福、佐治亚理工稳稳领跑
你能看到老牌强校在“就业导向”的专业里统治力还在,但公立的势头并不小
综合榜的前排仍是熟悉的面孔
综合榜首还是普林斯顿,已经第14年了;
MIT 第二,哈佛第三,斯坦福和耶鲁并列第四,芝加哥大学第六
杜克、约翰斯·霍普金斯、西北、宾大并列第七,局势粘连在一起
哥大滑到第15,并肩的是加州伯克利,这一幕标志着公立崛起不再是口号
而 UCLA、密歇根、范德堡、莱斯也在逼近 TOP15,公立大学在性价比、科研转化、社会流动性上的指标都在上扬
这股公立上攻,也带来争议
支持者说,这是该来的“实至名归”;
反对者担心
排名竞争会诱使公立大学把资源往指标好看的地方倾斜,冷落小众学科和基础研究
再加上资金依赖州政府,州际资源不均可能被放大
说到底,排名影响的不只是面子,还有钱和方向
与此同时,排名的神圣感在散场
不少顶尖高校从2023年起选择不再向 U.S. News 提交数据,耶鲁、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MIT 等都在队里
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指标过度侧重量化声誉、录取率这类数据,忽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真正价值
我理解这种“退出”,谁都不想为一个容易被操作的算法服务
公信力调查报告也给出了冷冰冰的数字:仅32%的家庭把 U.S. News 当核心参考,比2020年下降了45%
同时
67%的高校管理者承认排名指标存在“可操作空间”,容易引发数据美化甚至造假;
82%的雇主更看重专业能力和实践经历,入职时学校名头没你会的东西重要
美国高教政策专家黛博拉·斯蒂尔在《高等教育纪事报》直言:哥大不是孤例,算法崇拜逼着学校为排名而排名
她建议把教育公平、学生满意度、毕业生长期发展这类质性指标纳入,并建立第三方数据审计
听起来像繁琐的制度,但要重建公信力,恐怕绕不过去
如果你还觉得这些都是偶发事件,可以看看对比
杜兰大学在2016-2019年间被曝虚报新生考试成绩、夸大就业率、虚构科研经费
2020年被剔出 U.S. News 排名,2021年与1200余名学生以450万美元和解,后来被要求连续5年接受数据审计,排名跌到第72
这不是另一条新闻,是一个清晰的后果链
再往外看
悉尼科技大学在QS上从第133蹿到第90引发质疑,监管介入后被调整到第112,随后QS新增“数据来源交叉验证”机制
排名不是不重要,但任何体系都可能被“优化”,且优化到过了界
就业榜单也给学术榜单当头一棒
在 LinkedIn 的就业导向排名中,杜克、宾大、康奈尔靠毕业生进入高薪岗位的表现冲到前列
MIT、斯坦福、哈佛仍强但并非碾压
哥大更尴尬:综合在 TOP20,就业榜却掉到第18
两套叙事把“好学校”的定义拉开了距离
我常对正在选校的朋友说
排名能指导你,但不能替你过日子
与其在前十里挪椅子,不如盯住几个硬问题:这所学校的某个专业能不能把你训练到可就业的程度;
导师和课程是不是在真实的产业问题里;
实习机会多不多;
学费和生活成本是不是你家庭能承受的
当常青藤的光环褪去、公立性价比上扬、就业榜单说真话,美国高校的排名叙事正在改写
我们最好接受它的复杂,而不是迷信一个数字
排名游戏的真相是:它不仅是学校的竞争,更是数据、算法与社会预期的拉扯
等到下一次铃声响起,愿我们不再只盯分数,而是看清路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