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本期推送: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概况
南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起始于1984年创办的“编辑学”本科专业(后更名为“编辑出版学”)。该专业应党中央要求,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期创办,于国内高校中开办时间最早,持续办学时间最长,底蕴深厚,人才辈出。2000年,传播学系成立。2021年,经南开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以落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坐落于津南校区秀山堂,依托南开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通过“文文互鉴、文工融合”等方式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学院现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出版与智能传播方向)”“编辑出版学(新媒体与数字出版方向)”“广播电视学(网络视听与媒体融合方向)”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学”于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6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全国首批出版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设立全国首批出版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招收全国首批出版专业博士生并聘任全国首批出版专业博士生行业导师。
为响应国家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建设文强国的号召,在中宣部和教育部指导下,2023年,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建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2023年、2024年,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两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重点培育机构。2024年9月,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入选天津市重点出版扶持项目,2024年12月,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共建南开大学智能出版技术与标准实验室,南开大学出版学科形成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实验室赋能协同推进的新格局。学院设有校级非实体研究机构南开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院级非实体研究机构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现代出版研究中心、思政教育传播研究中心、元宇宙联合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9人,在站博士后6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5人,师资力量雄厚,师德师风优良。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创新实施大类贯通式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理念,构建大类贯通培养体系。针对传统专业划分过细、分流过早等问题,学院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从入学起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及学术志趣,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个性化成长路径设计。
同时,针对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意向,实行“学业导师+行业导师”双轨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术指导与职业规划支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灵活的机制,为新时代传媒人才成长铺就多元发展之路。
打造新闻领军人才卓越班
为积极响应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学院立足“新时代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才与后备总编辑的锻造,于2024年9月正式设立新闻领军人才卓越班,以高站位、高规格、高标准的“卓越引擎”计划,为行业输送具备战略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未来领袖。
组建“总编导师天团”,由6位曾担任总编辑、高级编辑的我院资深教授全程护航,每位导师以“3-5人精英小组”模式开展个性化指导,由导师团队深度链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头部媒体,为学生提供一线实践平台与高端项目参与机会,以行业资源赋能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培养。
卓越班每年举办“卓越成果汇报会”,通过作品展示、学术答辩、行业评审等环节,综合评估学生成长轨迹。经评审后不适宜继续培养的学生,将转入常规培养体系,确保卓越班始终保持“高浓度、高潜力”的精英生态。学院将对接国家战略,直指“总编辑”培养目标,以总编辑级导师团队全程引领+作品产出与传播影响力双轨并进为特色,持续深化卓越班建设,打造新闻传播教育的“旗舰品牌”,为行业输送更多“懂传播、善管理、敢创新”的领军人才,助力中国新闻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卓越班导师王晓晖教授指导的学生作品在中国新闻网发表,网络浏览量可观。
开设新媒体与数字
文化传播微专业
学院紧密围绕《南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战略部署,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的深化实施,依托学校整体规划布局,整合学院优质师资力量,精心打造了新媒体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
微专业定位为应用型特色专业,紧扣新时代媒体发展脉搏,依托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深厚积淀,构建了涵盖视听创作基础、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数字多媒体作品赏析与创作等多维度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学生将深入掌握新媒体作品创作的内在规律与独特特点,重点培养能够适应智能媒体时代需求,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媒体创作与传播复合型人才。
自微专业开设以来,凭借其前沿的课程设置与卓越的教学质量,迅速赢得了学生的广泛青睐,录取人数在全校范围内名列前茅,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认可。
赋能本科生科研能力跃升
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视为重要使命,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术探索平台与创新实践舞台。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屡获突破。
在学术研究领域,本科生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素养与科研潜力。迄今为止,我院本科生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各类期刊正式发表论文14篇,其中2篇论文被CSSCI权威期刊收录,彰显了学院本科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与创新能力。
在专业竞赛方面,学院本科生同样表现出色,屡获佳绩。超过百余人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脱颖而出,斩获奖项,不仅为学院赢得了荣誉,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院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科生参与各类创新训练项目。截至目前,已成功获批31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9项以及校级项目18项。此外,还有3项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为学院本科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业实践机会与平台。
学院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科研环境与条件,为本科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科研机会与资源,助力学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搭建多元化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创新平台,通过举办及参与多项赛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与成长空间。同时,设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创新实践大讲堂,邀请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获奖团队,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审主席,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天津赛区秘书长等专家为学生亲临指导,开拓实践创新视野。
学院成功举办首届融媒体出版创新创意大赛,吸引了24支团队(个人)踊跃参赛,共提交众多富有创意与价值的作品。其中,《神童识百草:亲子互动科普游戏书》选题策划、“诗不远人·诗教中国”青少年群体诗词阅读推广策划案、《误入藕花深处》游戏——以李清照为主题的数字文创产品等3部参赛作品荣获一等奖。此外,还有4部作品荣获二等奖、6部作品荣获三等奖。
学院积极承办并参与第九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天津赛区比赛,参赛作品主题丰富多元,涵盖未成年人犯罪、女性关怀、绿色能源等多个热点议题,充分展现了参赛者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深刻思考能力。
此外,学院精心组织并完成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天津赛区南开大学校赛等赛事,为学生的作品展示与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积极推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2024春季征集大赛进校园,其中,创意星球大讲堂·南开大学站在我院成功举行,为学生带来了前沿的行业知识与创意灵感。鼓励推动学生参与2024年度出版学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并斩获佳绩。
我院学子在第八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技能大赛比赛中表现出色,曹益宣子、郭亦琛、张烜的纸质模拟书作品《神童识百草:亲子互动科普游戏书》(指导教师:于孟利)荣获二等奖;田羽書、全佳、严睿卓的电子模拟书作品《时光冒险家:我的考古笔记》(指导教师:刘忠波)荣获三等奖。
我院师生积极参加2024年度全国出版学科专业竞赛,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马瑞洁、王雨婷撰写的《从“发现”到“创造”——数智时代出版机构生态位重塑研究》获评优秀学术论文且位列第一;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中,田羽書团队的《时光冒险家:我的考古笔记——青少年科技考古启蒙计划》荣获一等奖,孙子昕团队的《大山里的“蓝莲花”——蜡染科普书》荣获三等奖,另有曹益宣子、樊奕麟、王幸颖、郑诗棋、李沐阳、高雅虹、范玲、张佳丽、张靖依、张羽茜、王佳等11支团队获评优秀作品。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学院以重点项目引领、多元项目协同为主线,全方位推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刘亚东教授主持的《“四新”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获批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立项,并入选本科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清单。
刘忠波教授主持的《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劳动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入选2023年天津市劳动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为学院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刘忠波教授的《纪录片创作》课程,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荣获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称号,成为学院课程建设的标杆。刘忠波教授主编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与天津市“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此外,学院在教改立项方面多点开花,不仅获批多项市级项目,还成功获批8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涵盖教学理念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维度,为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知识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在教材选用方面,学院严格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即出即用”要求,确保选用教材无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规范性、适宜性等错误。目前,已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学概论》等已全面投入课堂教学。同时,刘忠波教授主编的教材《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获评第二批天津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刘忠波教授主讲的课程《纪录片创作》、陈鹏副院长主讲的课程《传播学概论》、孙德宏教授主讲的课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美学》连续三年先后入选南开大学“课程思政”优秀典型名单。此外,刘忠波教授的《纪录片创作》于2024年获评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由我院辅导员宋燕老师打造的“小燕老师艾特你”短视频网络思政工作室,通过制作轻快简洁、可爱亲切的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多次获微信短视频、抖音等平台官方推荐,多期内容被“人民网”小红书账号、“南开大学”视频号等转载。2023年,“Web3.0环境下短视频思政教育探索——以“小燕老师艾特你”视频号运营维护为例”项目获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培育立项。
近年来,宋燕老师及其网络思政工作室作品先后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一校一金句”网络微课(全国百佳)、教育部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一校一金句”课堂实践案例(全国百佳)、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精品“微党课”一等奖、第九届天津市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作品课堂实践案例一等奖、第九届天津市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作品微课一等奖、天津市大中小学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方案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数十项。
拓展教师成长发展平台
学院始终秉持“以赛促教”的理念,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竞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与成长阶梯,助力青年教师发展与成长。
2022年,田亦洲老师获天津高校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2023年,石小溪老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2024年,刘忠波老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南开大学赛区一等奖。吴一可老师获得天津高校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文科组一等奖,天津市三等奖。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南开大学校赛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共有4位老师获奖,获奖人数在各专业学院中排名第一,校赛组委会特授予我院优秀组织奖。
刘运峰教授获评南开大学教学名师。田亦洲副教授、马瑞洁副教授先后荣获南开大学“优秀班导师十佳称号”。
深耕国际化教育沃土
学院始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视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自2023年起,学院面向全球正式招收新闻传播学大类本科留学生,标志着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十余人,他们与国内学子同窗共读,共同探索新闻传播的奥秘。
在国际本科留学生培养方面,学院采取“1+3”分段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国际教育学院接受系统的语言强化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自第二年起,与学院本科生同班授课,深度融入学院的教学体系,享受与国内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术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除了自主培养留学生外,学院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成功接收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台湾静宜大学以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交流生。这些交流生的到来,不仅丰富了学院的教学资源,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学院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下一步,学院还将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寻求深度合作,建设学生、教师留学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培育新闻传播行业的国际化人才。
学生学习体验
张鹤文
2021级
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学院,新传的风气是富有活力的,新传的师资是专业水平过硬的。在近三年的学习时间里,新传的老师们秉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踏实稳重的学术品质,在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对每一位同学以细致认真的指导。学院鼓励同学参加学科竞赛、学术论坛、社会实践等,我曾连续两年参加出版大赛并获得相应奖项;在学院的鼓励下前往外地参加学术论坛;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并有一篇成功发表,做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学院开设名师引领通识课,邀请学术界和业内“大佬”为同学们授课,面对面交流的同时了解行业现状和学术关注热点。
学院给同学的“归属感”很强,秀山堂承载着同学们的未来和希望,新建成的机房和融媒体实验室为同学的专业学习“保驾护航”。在新传学院学习生活是一件简单幸福的事,一对一的班导师指导和丰富的校外实习资源,足够贴心、足够扎实。
许邹佳仡
2021级
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文文互鉴、文工融合”等方式探索“新文科”建设,使我在本科三年多的学习中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提升学术素养、拓展了跨学科综合视野,在此分享一些我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新传学院的课程体系丰富而多元,从新闻学、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到视听内容与数字传播的前沿研究,从新闻采写编评的实务性课程到新媒体运营、媒介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的探索,为我们搭建了全面且坚实的专业知识框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吸纳了工人日报社原社长孙德宏、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王晓晖等央媒总编辑,老师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成果斐然,在教学中也充满热情与耐心;学院的师生比例均衡,老师也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同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此外,学院定期举办的学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帮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每学期组织开设的“南开新闻传播大讲堂”,邀请学界和业界的知名人士来分享和探讨新闻传播前沿问题,也在学院范围举办融媒体作品传播大赛、融媒体出版创新创意大赛等竞赛,以赛促学,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
张睿佳
2021级
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让我能够在本科阶段有着系统的学术研究经历。在我的导师细致入微的指导下,我有机会接触许多研究项目。我不仅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一篇,还参与了蓝皮书的写作。这些都为我的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帮助我今年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会发表论文。同时,导师也关心我们的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等情况,为我们的成长之路排忧解难。
在实践竞赛上,新闻传播的课程学习也帮助我产出优质的新闻作品。我不仅在校党委宣传部参与南开官方新媒体账号运营,还作为队长制作了数据新闻,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今年,我荣获国家奖学金,并以综测第一的成绩顺利保研。种种收获与成绩,都离不开新传学院对学生发展的倾心关切与竭诚相助。
孙小涵
2022级
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专业的学习场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注重关心我们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温暖又亲切的大家庭。
在学习生活方面,学院实行导师制度,从大二年级分流后开始,便为我们每个人配备了学业导师,从学习进度到职业规划,导师们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此外,学院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推出两个公众号,“南开新传量化研究”和“南开新传爱创作”,帮助我们拓宽眼界、增长知识。同时,学院也会举办丰富的学术讲座,比如“导师有约”系列讲座,以下午茶的形式为我们创造了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一同探讨学术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学院的选修课类型多样,如名家讲坛、PS图像处理、纪录片创作等,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满足了我们的不同需求。在学习环境方面,学院为我们配备了数字媒体实验室,这些专业的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提升专业技能。
庄凌至
2022级
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兼顾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学术理论的培养,让我在过去几年的学习中能够综合地提升自己。在学术培养方面,从学界到业界的各位专业老师,带领我们夯实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无论是传播学、新闻学理论,还是国际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从传统的基础理论出发,到学业前沿研究,课程内容永远紧跟新媒体时代潮流。此外,新传学院还采取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大二学年为每位同学配备学业导师,大三、大四为同学们配备论文导师,每周定期召开组会,使我在大二就能拥有参与专业项目研究的经历。
在专业训练方面,新传学院重视同学们的新传技能培训,让我能够在实践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教会了我如何从专业角度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非线性编辑和Photoshop课程使我掌握了剪辑修图等媒体技能;电视摄像和摄影与创作帮助我从一名摄影爱好者逐步成长为专业的摄影师。除此之外,学院还承办了许多学术会议和专业比赛,从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到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40周年论坛,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能够向各方学者学习,还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我能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进步。
优秀学生代表
龚逸琳
2016级
本科生
女,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2020级硕士研究生,曾任班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公能朋辈导师等职务,研究生阶段学分绩排名年级第一名,曾获周恩来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优秀学生、南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在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中文论文3篇,被新闻传播学届顶尖国际会议收录英文论文3篇,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参与撰写出版《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21)》等三部蓝皮书。
参与中宣部“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报告”调研、天津市网信办“天津市网络内容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多个政府项目;实习实践于新华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国家顶尖传媒机构;担任过《遇见南开》《南开+》等多部南开大学宣传视频的导演策划和统筹,相关素材被央视、新华社、南开新闻中心等平台采用。现就职于中央选调某岗位。
沈文翰
2018级
本科生
男,中共党员,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2022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将于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本硕期间已发表五篇CSSCI论文,刊物包括一级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于信息管理和政治学领域CSSCI来源期刊发表交叉学科研究。撰写内参曾获中央部委采用。担任《中国互联网视听行业发展报告(2023)》副主编,于《传媒经济蓝皮书》等书籍发表研究报告。曾参与多个类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横向项目等。曾三次获国家奖学金,获评天津市优秀学生、南开大学周恩来奖学金提名、南开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南开大学学生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曾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郭亦琛
2019级
本科生
女,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绩第一保研。本科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公能奖学金,获评南开大学2023届本科优秀毕业生,毕业论文获评南开大学2023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研究生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公能奖学金(一等)。获评2023-2024学年度研究生优秀学生党员、2023-2024学年度三好学生、南开大学暑期实践校级优秀个人标兵等荣誉称号。积极参与学术活动,论文入选:信息系统领域国际会议2023年亚太地区信息系统学术会议(PACIS2023);EI 国际会议第 22 届国际工效学大会(IEA2024,第一作者)、2024 年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年会(IAMCR2024)等。在专业实践方面,获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三等奖(担任队长)、2024年度出版学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决赛优秀作品奖等。
转自南开大学教务部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