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有关于中国理工类大学的“10强”榜单,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和争议。该榜单把北京理工大学排为首位,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居于其后。榜单内容荒谬且表现出了制作方敷衍的态度,对高等教育也没有基本的认识。
“排名”中最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第八名深圳理工大学,这所学校尚处在筹建阶段,并没有第一年毕业的本科生。一所办学的基础都没有打牢的高校却能排进全国理工大学前五名,榜单的可信度也就不值一提了。该榜单仅仅根据学校名字中是否含有“理工”二字,来确定其排名,并没有真实反映学校的学术实力,显得十分草率,毫无道理。其实只是迎合了人们对于“名头”喜爱而已,并没有任何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榜单还有一大问题是对于名称的“僵化解读”。不少传统工科学校由于不带“理工”字眼而被直接排除在外。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带“工业”字样的学校一直就是我国工科类专业的一流高校,在工业领域中的学术影响排名靠前,并且得到国际认可。由于名称不符合榜单分类的标准,因而被视为无关紧要,就如同依照字典部首来评判大学的好坏一样荒谬。另外,像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优秀的大学由于名称中有“科技”,没有“理工”,也被莫名排除在外。这样一种单一而机械的分类方式带来的误导,已经超出了常识范围。
如果这样讲,那清华大概就不是理工类了,毕竟它叫清华大学啊。这种现象产生的思考,并不是榜单本身离谱,而是这个排名的目标受众应该是不了解高校真实的家长们。这些家长或许喜欢用简单的标签来判定学校的好坏,制作方就是瞅准了这种盲从心理。
搞个榜单没什么错,错的是这个榜单没有从学术实力出发,而是制造标签化的认知。只会产生没有意义的信息垃圾,使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越来越片面化。实际上判断一个大学的实力不能只靠校名,还要去考虑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以及毕业生的职业成就等多方面因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依据。
教育部每隔几年就组织一次全国学科的评定工作,评定的结果可以体现出我国大学的专业发展状况及水平。和单纯地追求综合排名相比,按学科层次来评价更为可信。有的学校在综合排名上可能一般,但是它的某些优势学科却是国内甚至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水平很高,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排名第一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属于国防七子之一,在工程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同理,华南理工和大连理工由于长期的行业影响力也是处于前列,把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传统强校排除在榜单之外完全忽略了其在航空、航天、机械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技术在国内属于顶尖水平,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突出贡献,因为没有带“理工”两字的原因而遗憾落选。
让人不能无视的是,在这个排行榜里,还有个深圳理工大学,这所学校尚未真正开学办学就提前沾上了“未来潜力”的光。虽然深圳理工依靠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支持以及珠三角地区的资源,但是其实际的实力和它所处的排名差距很大。该例子还暴露了对高校进行评定的时候要区分潜在能力和现实状况的问题,把长久的潜力当作现时的能力来进行排名不仅是一种不公道的夸赞更会损害那些多年来一直勤奋努力的老牌学校名誉。
高校间不能仅仅通过名字对比,也不能单独看综合排名。考生及家长在选校时应着重考虑学校的学科特点、办学根基以及社会的认可情况,而非被一些排位表中所示的“排名”所迷惑。一种可行的选择学校的策略就是先根据分数定位选择出目标城市,再依据学科评价得出心仪的学校。尤其是在就业资源较多的地方比如长三角、珠三角或者北京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考生和家长大都未曾察觉到,决定一所大学含金量的因素不是“名气”。学校科研平台、师资力量以及校友人脉等具体的资源情况才是必须要考虑的重点。例如教育部的学科评级,A+等级就代表着全国最好的师资、实验设备以及最优质的就业市场认可度,而这些评定标准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学校的总综合排名。一所综合排名一般的学校但是在某个领域里很出色的学校,该学校的毕业生也会在与这个领域的相关行业更有竞争优势。
从深层次来讲,那些不科学的榜单不但会影响考生选择学校,还会对高校办学定位以及资源分配造成影响。学校把资源配给用在不真实的标签或者排名上,会忽略真正应当发展的学术实力,这从长远看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没有好处。
考生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在这个时代中保持清醒和判断力,切忌被虚假排名所迷惑。未来的选择不仅影响四年的时间,还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道路走向。关键是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学校和专业,不能光靠一些所谓“唯一性”的排名去选择。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