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有个有关高校顶尖人才规模的榜单,把我们大学放在新的视角比较一下,这个榜单只算中国的内地高校。它统计的是每个学校公认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有代表性的顶尖科研人员数量。用这种方法看院校,能够更直观看到谁在搞出大成果和影响上更有重量,在这里还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带动水平如何。
这份榜单是“高绩”发的,数据来源有三种情况: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斯坦福大学整理出来的前2%科学家名单(终身,还有斯坦福的前2%年度名单。把这三者放在一起看,可以知道一所学校长期积累起来的影响如何,也可以看出最近一段时间内它有多活跃,在用这种组合去衡量高校的人才数量时,要比单纯依靠一个指标要全面一些,既包含过去的成绩又能看到现在的状况。
从名次看第一把交椅稳固,清华在这份排行榜上排名第一,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接下来是浙大、北大和中科大,复旦排第五,前五均为早参与重点建设的985校,表明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质量资源以及人才资本仍旧起着作用。上海交大致第六,跻身前十的是北京理工、西北理工、天大以及中国农大,在其擅长的地界里均有不错的底子。
把眼光放到这几个具体高校上头,就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小事情。北京理工大学的历史得回溯到1940年的时候,从那时候的自然科学教学机构发展起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担负起国防工业方面的人才培育任务,到了1988年才改成了现在这个校名,八十多年下来学校培养出很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科研这块儿也有不少“第一”的成果出现过,在国防方面的研究以及重大科技项目上有突出表现,北京理工比较偏向于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这使得它在跟国防、装备制造有关联的学科上
西北工业大学以航空、 航天和航海这些方向比较擅长,是工业类国内高校里排名靠前的一所院校,属于工信部管辖范围之内,长久以来跟国防装备以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紧密联系在一起,给这类领域输送了不少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国家层面来说,它因参与重要项目而得到中央领导机构多次肯定的情况在高校中十分少见。
天津大学的起点更早,是清朝末年近代教育开始的时候。它是当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的一所院校,在上世纪中期院系调整时给别的高校输送了不少师资和学科基础,所以对整个中国的高教体系都有影响。现在的天津大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工程能力,想把学生培养成可以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力量的人。
中国农业大学一直被视为国内农林类高等教育的重镇,涵盖农业、生命科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系列学科群。国家很重视它,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食品安全和资源环境做出了贡献,而且农业类科目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多,影响面较大,这也是这所大学能上榜的原因之一。
整个Top100的构成,985工程背景的学校占绝大多数,这些学校的科研根基好、时间久。当然也有不少不是985也不是211的高校进入前一百之列,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湖大学等都是这样,在榜单里还能看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类别的学校,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是一所内地和香港共建的合作型全日制本科院校,并且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样本之一,也是能够吸引一定规模高水平人才的地方。
把人才规模和高校排名联系起来,能得出一些现实的判断,高水平科研人才喜欢去学术资源多、有完善科研平台的地方,学校里老师和研究者越多这样的人才,学科建设和科研产出就会更好,反过来好的学科项目也容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种相互作用就推动了名校的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也能通过特色学科建设产业合作地方政策扶持在某些方面快速提升影响力进入顶尖人才视野。
榜单上的三个指标各有侧重。高被引名单突出成果被同行大量引用,体现较高学术影响力;斯坦福前2%名单有终身版和年度版,前者反映学者长期积累的学术地位,后者显示近期活跃情况,把这三类指标放在一起看既能看到一些长期稳定的学术带头人物,又能发现近年表现较好的新秀人才,对高校而言能帮助了解人才的整体实力和发展趋势。
想要了解榜单的意义,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指标看重高被引和前2%的科学家,偏重自然科学与工程类能产出很多论文和被引用的领域,一些人文学科、基础教育或者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贡献也许不会用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还有就是人才规模大并不代表每个学科都强,常常是某些重点学科或者研究团队带动了整体数据。
从国家角度高校吸引到国际高被引学者、顶尖人才,对整个科研水平有直接提升作用。外国的优秀学者愿意来内地高校任职或者合作,说明国内某些学校的科研投入、平台搭建和国际合作具备了一定吸引力。学生方面考上或者进这样的平台,自己的研究条件好职业前景也好,这也是为什么名校在本科生研究生生源上会有优势的原因之一。
高校之间有竞争,但这种竞争不是争排名的表面游戏。吸引好的老师和学生、建立稳定的科研平台、形成学科集聚效应,在长远上才能提高学校整体实力。榜单显示的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人才产生科研产出,科研产出带来影响力,影响力再吸引更多的人才。
看了这个榜单之后,可以关注一些细节信息。榜单上的学校有传统强校、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学校;既有科研型大学也有工科和应用为主的大专院校。衡量一所学校的指标有很多,并不是看人才数量多就可以决定实力水平高低,但是人才规模是能够直观体现一个学校在学术圈里的号召力与带动性。
对读者而言,这份名单可以作为参考而不用迷信,选学校不能只看名次,还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导师、科研条件和未来方向。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和高校管理者来说,如何把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做到最好才是持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让有潜力的学者愿意留下并且成长为带动学科发展的人才,高校就要改善研究平台,优化学术环境,并且加强国际合作才行。
对于这份中国内地高校世界一流人才规模Top100名单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和亲身经历。教育那些事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