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经济这几年蹿红的势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句老话,风头正劲。可2025年5月25日,印度国家转型研究所的头儿苏布拉玛尼亚姆在发布会上拍桌子宣布,印度GDP已经冲到4.187万亿美元,挤掉日本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政府还顺势说,两三年内再超德国,稳坐第三。问题是,这事儿在国际上反响平平,没见经济学家们蜂拥而上讨论,也没像2010年中国超日本时那样全球刷屏。
为什么?因为这份“第四”的含金量,得扒开看了才知道。尤其是跟中国比一比,印度的数字水分就显露出来了。
印度数字上超日本,国际圈却没啥动静
印度这回超日本,主要靠IMF在2025年4月22日出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里预测,印度在2025财年名义GDP是4.187017万亿美元,日本同期日历年是4.186万亿美元,就差那么一千多亿美元。印度政府一看机会来了,赶紧在5月25日开会放话,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选这个日子也不简单,正好是2014年5月26日莫迪上台11周年,明显是给选民刷好感度的政治操作。印度媒体跟风炒作,电视上滚动播他的讲话,海报上国旗飘扬,街头支持者喊口号庆祝。
可国际上呢?基本石沉大海。美国兰德公司亚太中心的拉维·多萨尼直言不讳,说日元对印度卢比只要升值1%,日本就能翻盘。这话听着扎心,但数据摆在那儿,印度的“第四”脆弱得像纸糊的。
2024年日元对美元贬了20%,日本GDP美元计价直接缩水1.2万亿美元,相当于丢了个荷兰那么大的经济体。印度就借这股东风,在名义数字上领先了。
要是按实际GDP算,2024年印度3.91万亿,日本4.02万亿,印度还落后呢。IMF自己也说,这是预测,不是铁板数据,得等到财年末才敲定。
更别提对比标准了。印度用的是没扣通胀的名义GDP,日本是扣了通胀的实际值,这就好比拿苹果比橙子,不按国际通行的逻辑来。经济时报在5月27日的报道就点破了,这里面有猫腻,印度提前认领预测数据,等于给自己加戏。
全球经济学家也没买账,SCMP在5月27日发文,说印度名义GDP涨到4.187万亿是事实,但人均收入才2880美元,日本是3.5万美元,差距天堑。印度这波宣传,国内热闹,国外冷眼,说明大家心里有数,这排名水分不小。
统计那点事儿,2015年改法子后数字就变味了
要说印度的GDP水分从哪儿来,得从2015年那场统计改革说起。那年1月,印度中央统计局大刀阔斧,把基准年从2004-2005改成2011-2012,还从生产法换成市场价格法。
简单说,市场价格法就是物价涨多少,GDP就长多少,哪怕实际产量没动。结果呢?2013-2014财年增速从原来的4.7%硬拉到6.9%,凭空多出2.2个百分点。
Vision IAS的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这新法子用GVA(总增加值)取代了旧的要素成本,数据来源也更新了,表面上更符合联合国标准。
但问题出在执行上。印度把经济产出定义得宽松得离谱,IMF自己都透露,2024年牛粪产值就贡献了100多亿美元GDP。
在多数国家,牛粪是农业副产品,不单独算钱,印度倒好,直接拉进总盘子。还有贫民窟的竹棚,算作房地产贡献;农民田头的小买卖,包装成服务业;甚至毒品交易、军火走私这类灰色地带,也通过估算规模计入。
Lukmaan IAS的分析说,这些加起来每年虚增近7000亿美元,占印度GDP的六分之一。Drishti IAS在练习题里也提过,新法子虽升级了数据,但容易高估非正规经济。
对比中国,中国一直用生产法,盯着实际生产价值。路边摊的煎饼、乡村集市的零星买卖,因为难统计和没进税基,通常不计入。世界银行质疑中国低估GDP,说实际规模可能更大,但中国用山区贫困和基建需求回应,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印度这套宽松玩法,数字好看,但质量打折。
印度GDP准不准?网友们直指2015年后方法论变了,制造业占比从18.3%降到14.72%,出口全球份额不足2%,服务业占50%以上,跳过工业化直奔服务业的模式,违背经济规律。尽管GDP炒得热,FDI却在下滑,制造业弱,增长指标有缺陷。
跟中国一比,印度GDP的真差距在民生和结构上
现在把印度和中国搁一块儿比,差距就拉开了。2025年中国GDP预计19.23万亿美元,是印度的4.6倍,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40.716万亿国际美元,印度才17.65万亿。
Statistics Times的比较显示,中国人均GDP1.33万美元,印度才2718美元,中国有133家世界500强企业,印度只有9家,还多是国有垄断如信实和塔塔。
中国企业覆盖互联网、科技、制造、能源,印度呢?基本靠服务和侨汇。Forbes India 7月21日的排名里,中国第二,印度第四,增速中国4%,印度6.2%,但总量天差地别。
中国经济增长稳扎稳打,制造业强,基础设施牛。印度服务业火爆,但依赖外部需求,一有全球下行,消费缩水,整个经济就晃。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喊了多年,落地难,2024年财政赤字占GDP 10%,中央债务2.1万亿,占52.7%,基建收益连7%的国债利息都盖不住。
Reuters 报道,印度消费从10年前的0.7万亿涨到2.07万亿,但底层问题深,15%国民涉毒,人均粮食200公斤,低于朝鲜水平,2亿人挨饿,30%文盲。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印度排193国中135位,远低于第四经济体的名头。
中国呢?HDI更高,教育医疗覆盖广,基础设施完善,山区贫困在减。CNN 4月16日文章说,印度潜力大,但跟中国比,投资者看中的是可持续性。中国把钱花在制造业升级、民生保障上,增长成果共享。
印度对GDP执着,像面子工程,数字狂欢没转化成生活改善。印度超日本是事实,但忽略了债务、失业、不平等。印度7.8%增速亮眼,但人均低,就业慢,收入不均。
中国统计务实,印度宽松,这差距不光数字,还在质量。印度从2014年的2.04万亿到2025年的4.187万亿,十年翻倍,增速2024年6.7%,2025一季度7.4%,赶超法国英国。
可剥开看,结构倒金字塔,财政靠侨汇1290亿和非法渠道数百亿,不稳。印度前500公司Q1 FY2026销售只长6.6%,增长驱动乏力。
印度这“第四”光环,靠汇率风口和统计调整,短期亮眼,长远考验大。改革得深水区走,制造业弱、债务高、民生苦是拦路虎。中国经验值得学,生产法注重实体,增长可持续。
印度得完善工业体系,让“制造”从口号变现实,填2亿饥饿口子,提升30%文盲教育,稳财政,少靠侨汇非法钱。人口1.46亿是金矿,但腐败98位,新闻自由159位,社会分化大。CNN文章结尾说,印度是21世纪潜力股,但得解决结构性痛点。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