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医脉 自强不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史回溯110周年纪念
韩金祥
每一位山一大人都应该了解山一大,了解山一大的前世今生,只有了解了山一大、认识了山一大,才有更多的理由热爱山一大!
01
历史溯源:萌芽与奠基(1915年——1928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915年6月(又说9月),山东省首个官办医学教育机构——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在济南南关演武厅前成立,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标志着山东官办医学教育的发端,也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办学历史的光辉起点,与欧美等国传教士所带来的西医西药专门教育机构有着本质区别。
清末民初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开端,也为近代教育转型奠定了基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积极推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全面革新。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纷纷响应,积极创办各类专业学校,医学教育作为关乎民众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自然备受关注。山东省顺势而为,创立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医学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之中,传统的医疗体系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山东地区人口众多,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任务艰巨。然而,专业的西医人才极度匮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广大民众面临着就医难、医疗水平低的困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急需建立一所专业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大量合格的医学人才,以充实医疗队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说,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也对医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战争中,大量伤员的救治促使各国更加重视医学教育和医疗技术的提升。西方现代医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飞速发展,先进的医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医疗技术不断涌现。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医学的优势,纷纷倡导学习西方医学,以实现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的成立,正是在这种向西方学习先进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思潮影响下诞生的,期望通过引入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具备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教育界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也为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当时,国内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断传播,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山东地区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具备一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基础,这为创办医学讲习所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等其他专门学校的相继成立,积累了办学经验,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医学讲习所的创办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和环境支持。
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的成立,是在国内政治变革、社会需求迫切、国际医学发展潮流影响以及教育界自身进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它的诞生,为山东官办医学教育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在山东医学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5年成立的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规模较小,校址位于济南南关演武厅。当时在校生仅有10名,仅招讲习科一班,修业年限为3年。
1916年遵照《专门学校令》的标准,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迁至济南北园白鹤庄。课程设置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海外教育背景,学制为四年。并租赁附近的民房设教学医院。1921年,又增租济南鞭指巷房舍一所,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经过几年发展,学校各项条件逐步完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达到了专门学校的标准。于1920年正式定名为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学制四年,课程包括普通科目、专业科目、基础理论科目、临床实习等。这标志着学校在办学层次和专业性上得到了提升。
1923年国内教育领域经历改革,各地对公立学校的管理和规范力度加强,为了更加明确学校的省立属性,强调其由山东省政府直接管理,以便在经费划拨、师资调配等方面更好地纳入省级教育体系,获得更为稳定的支持与规范管理。将“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改为“山东省立医学专门学校”。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省立六所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成立“省立山东大学”,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共十三个系,医科只设医学系,周颂声任院长,同年9月开学。这开启了山东医学高等教育融入综合性大学的新阶段。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五三”惨案,“省立山东大学”因战乱停办,师生四散。
山东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旧址白鹤庄
02
砥砺前行:发展与辉煌(1932年—1937年)
1932年6月,根据部颁《专科学校组织法》,经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提议,招回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部分教师及设施,建立“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8月学校正式挂牌,校址设在济南市趵突泉前街,有校舍564间,占地212.84公亩。学校受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共同领导。尹莘农任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沈发俭为教务长,阎敦一为训育主任。校长尹莘农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方针,广纳人才,教师队伍27人,后发展到68人。教师队伍中有不少留美、留德的医学专家,著名儿科专家杨亚超教授曾是该校最年轻的教员。师资和教学质量在国内均属一流水平。学校每年招收1~2个班,每班40人,课程有公共必修、基础理论、专业医术及实习四类。1936年,教育部、卫生署与训练总监部在南京召集全国医药院校学生总集训,山东省立医专总平均成绩仅次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名列全国第二,达到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校门
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原址
当时学校被认为属于德日派系,主要原因如下:
——校长背景影响:校长尹莘农曾就读于德国人开办的青岛礼贤书院,后保送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同济大学医科深受德国医学教育影响。尹莘农还曾任青岛中德医院院长,其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上深受德国医学教育的影响。
——历史传承因素: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的前身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借鉴了德国和日本的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特色得以延续,使得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也带有德日派系的特点。
——时代背景因素: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废除汉医、发展西医的模式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有大批留日医学生,他们带回了日本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德国医学以其严谨性和科学性闻名,也受到中国医学界的关注,国内不少医科学校学习德国医学教育体系,在此时代背景下,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受德日影响较大。
03
自强不息:抗战与坚守(1937年—1946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校长尹莘农率全校师生携带贵重仪器南迁,历经河南、湖北,最终在四川云阳、万县重建教学基地。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学校坚持招生授课,并增设军医战时救护学课程,培养兼具临床技能与战地急救能力的医务人员。至1945年,共培养毕业生40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直接奔赴抗日前线。
学校附属医院被改编为军政部第十重伤医院,官兵编制500人,承担救治抗日伤员的任务,尹莘农兼任院长,带领医护团队在四川、湖北等地救治抗日将士及平民超万人。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磺胺类药物短缺时,用中药制剂控制伤口感染,显著降低伤员死亡率。
1937年济南沦陷前,尹莘农不顾个人安危,动用医院车辆护送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将5万余册古籍善本(包括《永乐大典》残卷)安全转移至四川,避免了文化瑰宝的损毁。这一行动被誉为“战时文化保护的典范”。在南迁期间,省立医专不仅保护了省立图书馆的古籍,还在四川万县设立“平民诊所”,为贫困百姓免费诊疗。1942年当地霍乱爆发,师生们用石灰消毒、中药灌肠等土法控制疫情,被百姓称为“万县救星”。1944届毕业生李作庆在日记中记录:“在湖北恩施,我们用竹片制作夹板固定骨折,用盐水煮沸器械消毒。有位连长腹部中弹,肠子外露,我们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缝合并注射青霉素——那支青霉素是老师从自己配额中省下的。”
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毕业证书
04
融入红色:担当与转型(1946年—1949年)
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学校从四川万县迁回济南,收回了被日伪“山东省会警局”占据的趵突泉前街校舍,原址复校,同时接收了位于经四路纬九路日伪时期建立的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校址扩大,设备也更加充实。尹莘农仍担任校长,并兼任山东省政府卫生处处长。
1947年,学校划归山东省立医院领导,继续开展医学教育与相关医疗工作,为培养医学人才及服务当地医疗需求发挥作用。
1948年,学校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更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8月1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准予改名,院长由山东省立医院院长王宝楹担任。9月24日,济南解放,学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1月,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使用华东白求恩医学院校名,开启“军事化医学教育”新模式。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命名的公立学校,1944年10月,新四军在淮南新浦镇创办新四军军医学校,江上峰任校长。1945年5月,学校在安徽省天长县开学。11月,江上峰校长离职,由宫乃泉兼任校长。1947年1月,学校更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仍由宫乃泉兼任院长。1948年9月,学校由益都迁进济南后与省立医专合并。合并后的学校随军转战,在淮海战役中组建战地手术队,在离火线仅3公里处搭建临时手术室,72小时内完成截肢、开胸等手术300余例。
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创下“单日手术量破百”的纪录。附属医院(时称“山东医院”)收治解放军伤员千余人,外科主任陶煦首创“股骨骨折牵引固定法”,使伤员平均住院时间缩短40%,提前重返前线。护士张桂兰在回忆录中写道:“伤员太多,我们用门板当手术台,蜡烛照明,连续36小时未合眼。有位战士肠子被炸断,我们用羊肠线缝合,他苏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还能回前线吗?”
学校在山东解放区推行“短期轮训制”,为农村培训卫生员2000余名。1947年胶东瘟疫流行时,师生组成鲁中防疫大队,深入临朐、沂北等县,采用“隔离消毒+中药汤剂”控制回归热、疟疾等传染病,救治7000余人。
1949年1月,学校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更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1950年12月,学校再次改名为“山东医学院”。
学校注重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设有医学系、药科、化验科、护士学校等,医学系学制四年,其余为2至3年。学校建立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各学科实验室,拥有显微镜、分析天平、电冰箱等设备,教学条件不断改善。1950年结业的学员,有半数以上分配到军队。抗美援朝中,学院组织了签名运动,并准备医疗队和义务输血队,部分学员后来赴朝参加了志愿军。
1950年学校作为华东地区重要医疗力量,其附属医院先后派出3批医疗队赴朝:
——首批医疗队(1951年):由外科专家沈元津带队,在朝鲜平安北道战俘营为中、朝及“联合国军”伤员提供医疗服务,创新性地采用“针灸镇痛”缓解术后疼痛,获志愿军总部表彰。
——第二批医疗队(1952年):在沈阳军区第十八陆军医院开展胸外科手术,为志愿军重伤员实施肺叶切除、心脏修补等复杂手术91例,成功率达92% 。
——第三批医疗队(1953年):在长春培训朝鲜医护人员,编写《战地创伤急救手册》朝鲜语版,培养技术骨干200余人,被朝鲜卫生部授予“友谊勋章”。
宫乃泉为学生授课
05
沧海桑田:变迁与创业(1950年—2018年)
1952年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山东医学院合并齐鲁大学医学院,校址迁到齐鲁大学校园。10月8日召开院系调整完成大会,标志着新山东医学院正式成立。院长由山东省卫生厅厅长白备伍兼任。设医学系、卫生系和药科。学制本科5年,专科3年,中级2年。教师有221人,在校生2057人。
1970年7月,山东医学院与山东中医学院合并,仍称山东医学院,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工农”“实行开门办学”的要求,由济南迁往泰安地区新泰县楼德镇办学,济南设留守处。
1971年11月20日恢复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当年招收医疗、中医和药学专业学生1069名。1971—1976年共招收6届2816名学生。
1972年,因农村办学遇到诸多问题,如招生数额过大、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学校调整压缩招生数量,实际招生400人,全部集中在楼德。11月3日,撤销4个大队,恢复教学建制,设药学系、中医系、基础部、临床部和进修部。1973年下学期,部分师资力量迁回济南。
1974年山东医学院留约1/3的人力、物力在泰安新泰县楼德镇创办“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
楼德分院时期堪称一部“逆境中绽放的医学史诗”。这段扎根泰安新泰县楼德公社的艰苦岁月,师生们用竹片、废胶片、煤油灯等简陋工具,在泥泞的土地上建起医学殿堂,将三十年代省立医专时期铸就的“自强不息”精神基因深植血脉,这是宗嗣绵延的最有力证据。
初期仅设医疗专业,学制三年,目标规模1000人。建院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原计划调派138名教职工,实际到校仅116人,其中骨干教师仅36人。到1980年,教职工发展至313人,教师136人。教职员工传承了省立医专“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设施简陋,实验室和教学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托原山东医学院下放的部分设备和当地闲置校舍,克服困难,采用“开门办学”模式,组织学生到农村、工矿实践,并为地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974—1980年,共培养学生1042人,培训基层人员1278人,被誉为“山东基层医疗的摇篮”。
解剖课上,师生们用竹片和棉线自制人体模型,在煤油灯下对照《人体解剖图谱》学习。时任放射科教师尹建国用废胶片制作X光胸片教具,在黑板上画出肋骨、肺叶的投影形状,对学生说:“没有设备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探索的勇气。”为解决显微镜短缺,师生们用手电筒和玻璃片制作简易观察装置。在疟疾教学课上,他们采集患者血样,通过自制显微镜观察疟原虫,发现率达到70%。这种“土法上马”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一批能在田间地头诊断疾病的实用型人才。在楼德公社,师生们建立“流动医疗站”,用拖拉机改装成救护车,配备简易手术器械和常用药品。1976年唐山大地震,学校组建医疗队紧急驰援,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完成32台清创手术,用竹夹板固定骨折患者,被当地百姓称为“带着草药味的白求恩”。楼德分院首创“赤脚医生培训班”,课程涵盖针灸、草药、接生等实用技能。学员们白天在稻田劳动,晚上在油灯下学习《赤脚医生手册》。教师们用玉米须讲解利尿原理,用马齿苋演示止血方法,培养出一批“能种田、会治病”的农村健康守护者。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楼德分院的科研团队用废胶片制作电泳槽,用自行车链条改装离心机。1977年,教师李振华在猪胆汁中提取胆红素,采用土法结晶工艺,纯度达到98%,为治疗黄疸提供了廉价药物。这项成果被收录进《山东省医药科技成果汇编》,成为“因陋就简搞科研”的典范。放射科团队用报废的X光机部件,组装出可移动的胃肠透视仪。他们带着这台“土设备”走遍泰安地区,为2000余名农民筛查消化道疾病,发现早期胃癌病例17例,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40%。
1979年,楼德分院迁至泰安市区,更名为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开始向综合性医学教育机构转型。1981年,国务院批准其独立升格为泰山医学院,成为本科院校,标志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增设药学、卫生、口腔等专业,逐步形成医疗、药学、卫生、口腔四大专业体系。建立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等教学机构,完善课程体系,引入标准化教材。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3年,获批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1974年在新泰市楼德镇创建,始称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附属医院。1981年,更名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1987年,医院从新泰市楼德镇搬迁至泰安,发展成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型医院。
楼德分院校址
06
灭病丰碑:疾控与科研(1958年—2018年)
1958年,按国家卫生部的指示要求,山东省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山东分院”,1959年改称“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世纪60年代受特殊时期影响,机构一度精简改为“山东省医学科学研究所”,1981年,恢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成为直属省政府的正厅级科研单位,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与济南大学联合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这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获授博士授权单位的渊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面临黑热病、丝虫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威胁。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消灭地方病、保障人民健康”为旗帜,开启了齐鲁大地现代医学科研的拓荒之路。经过60多年的不懈奋斗,以省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和麻风病等四大疾病。在世界灭病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新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壮丽篇章。
20世纪50年代,山东黑热病患者占全国三分之一,疫区百姓谈“痞”色变。国际知名寄生虫病专家王兆俊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来到省医科院投身防治。他在泰山脚下的孙家埠东村建立防治总所,将村内小庙改造成实验室,白天为患者诊治,夜晚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为了降低诊断风险,他创新性地用髂骨穿刺替代传统的胸骨穿刺,这一方法被全国推广。面对进口药物价格高昂的困境,他与山东新华药厂合作研发出国产特效药斯锑黑克,治愈率高达99%,且价格仅为进口药的零头。
王兆俊长期驻守疫区,因北方严寒患上严重类风湿关节炎,双手变形仍坚持工作。妻子因长期分离提出离婚,他强忍痛苦将全部心血倾注于防治事业。1958年山东基本消灭黑热病后,他立下遗嘱将骨灰撒在泰山,当地百姓扶老携幼为他送行,山崖上的青松见证了这位“灭病先驱”的不朽精神。
丝虫病曾让泗河两岸、微山湖一带的百姓深陷“象皮肿”之苦,青年农民郑成富因阴囊重达十几斤多次想自杀 。防治专家仲崇祜提出“海群生药盐”策略,将药物掺入食盐,让群众在日常饮食中不知不觉完成治疗。这一创举使全省2300万人受益,微丝蚴感染率从7.1%骤降至0.5%以下。
为了夜间采血检测,4500名防治队员骑行数百里,手提马灯走村串户。面对群众的误解与抗拒,他们将显微镜搬到村口,让村民亲眼看到血液中蠕动的微丝蚴,最终赢得信任。医护人员还发明“烘绑疗法”,用烧热的柴灰土盐为患者烘烤肿胀的肢体,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劳动能力。
疟疾防治专家程义亮深入鲁南山区,在蚊虫肆虐的环境中筛选抗疟中药。为验证药物安全性,他不顾同事劝阻,率先服用尚未完全验证的药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仍坚持记录数据。经过反复试验,他成功研发出高效低毒的抗疟方案,助力山东于1988年率先基本消灭疟疾。
麻风病防治专家尤家骏创立“县级麻风病防治站”模式,将防治网络延伸至最基层。他带领团队在远离村庄的“孤岛”建立疗养院,与患者同吃同住,用耐心和科学方法消除社会歧视。许多医护人员在长期接触中感染麻风杆菌,却依然坚守岗位,最终使山东麻风病患病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5%降至0.01%以下。
丝虫病防治中的“药盐法”、黑热病的白蛉喷洒技术,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中国经验”向全球推广。山东的防治经验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防治指南》,仲崇祜等专家受邀赴非洲、东南亚指导防控,用中国方案造福全球。
这些感人事迹不仅是山东医疗卫生事业的荣耀,更是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精神坐标。从王兆俊的“泰山遗愿”到仲崇祜的“药盐济世”,从程义亮的“以身试药”到尤家骏的“孤岛坚守”,山东人民用智慧、勇气和大爱,书写了一部“送瘟神”的壮丽史诗,也为全球疾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进入21世纪,山东省医科院已发展成为由13个研究院(所)组成的综合性大型医学科研机构,在规模和水平上仅次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居全国省级医药科研院(所)首位。培养出谢立信、于金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创新力强的科研队伍。从斯锑黑克到青蒿素,从生物工程角膜到质子治疗中心,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2017年,整合组建新的医科大学,保留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赋予其驱动全省医学创新的战略职能,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黑热病防治研究
丝虫病防治培训班
疟疾防治
医生为麻风病患者查菌
20世纪60年代省医科所外景
07
科教融合:再创辉煌(2019年—现在)
为优化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布局,推动医学教育与医疗科研资源的深度融合,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融合改革,决定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2月,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整合组建而成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掀开了聚力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
目前,校(院)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山东省最大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是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2019年成立伊始即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冲一流”高校。校(院)在济南、泰安设有校区,济南校区位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核心区域(济南市青岛路6699号),在济南、青岛、济宁等地建有研究机构,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其中济南校区占地2600亩,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
济南校区
泰安校区
截至2025年9月,校(院)有职工2.1万余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5人)、海外院士2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41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国家级人才67人。
学校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本科专业58个。科教融合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0个学科居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68‰,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6位。科技量值排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7位。27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入选省思政课“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5项,山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38项。
校(院)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量变化
科教融合以来,校(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情况
23年、24年、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列省属高校第一位
校(院)“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新药”项目成果转让协议金额高达2.04亿元
校(院)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2家,形成山一大医疗体系,年均直接服务群众就诊4000万人次。有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有13个专科进入全国前十或获提名。
科教融合以来,学校的综合实力达到历史新高。ESI全球排名从2887位跃居806位;2025年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9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128位。
校(院)2020-2025年度在中国医药类大学榜单排名情况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110年的发展,折射出山东官(政府)办医学教育由筚路蓝缕到蓬勃兴盛的历史轨迹。从医学讲习所仅招10名学生到引入德国医学教育体系,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到学校在1936年全国医药院校统考中总成绩位列第二;从参与抗日战争救治伤员,在枪林弹雨下坚守教学到红色基因融入随部队转战南北,再到楼德创业;从石灰消毒、中药灌肠等土法控制霍乱,被百姓称为“万县救星”,到王兆俊的“泰山遗愿”、仲崇祜的“药盐济世”、程义亮的“以身试药”、尤家骏的“孤岛坚守”,无不闪耀着山一大人的智慧、坚韧和担当,铸就着“自强不息”的山一大精神,这是山一大的根,更是山一大的魂,只有坚持和弘扬这种“自我驱动进取力量、坚韧不拔抗逆力量、永不止步超越态度”的自强不息精神,山一大才能“跬步千里,止于至善”,才能再创辉煌。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