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关注全球高等教育趋势的研究者、学子及高校从业者而言,近期又一重磅排名新鲜出炉——**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6年跨学科科学排名(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ankings, ISR)**正式发布。作为聚焦“跨学科研究实力”的专项排名,它不仅是高校的“实力背书”,更揭示了全球科研的“未来方向”。
图源:泰晤士官微
一、什么是“跨学科科学”?不是“学科拼接”,是“问题导向的融合”
在解释排名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跨学科科学不是简单的“多学科叠加”,而是以解决复杂问题为核心,整合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框架、研究传统与实践流程——它可以是多位学者跨学院协作(比如计算机科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合作研究“脑机接口”),也可以是单一个体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跨领域探索(比如经济学家用数学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2026年ISR将“跨学科”的范围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扩展至非STEM领域,涵盖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甚至临床健康科学。这意味着,“跨学科”不再是“理科内部的游戏”,而是“文理医工的大融合”——比如研究“人工智能伦理”,需要计算机科学(技术)+法学(规则)+心理学(人类认知)的共同参与。
二、2026年ISR的“不一样”:从“结果”到“全生命周期”的评估
与传统排名“重产出、轻过程”不同,2026年ISR的评估体系贯穿**“跨学科研究全生命周期”**,以“投入-过程-产出”三大支柱为核心,拆解为11个二级指标,全方位衡量高校的“跨学科生态实力”:
1. 投入(19%):资源是跨学科的“地基”
重点考察高校对跨学科研究的“资源倾斜”——其中跨学科科研资金占8%(比如专项资助“AI+医学”的研究项目),产业合作资金占11%(体现产学研联动的深度,比如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跨学科实验室)。
2. 过程(16%):生态是跨学科的“土壤”
聚焦“如何让跨学科研究‘落地’”——包括:
衡量跨学科成功的量化指标(4%,比如“跨学科项目的转化率”);实体设施(4%,比如共享的实验平台、跨学科研究中心);行政支持(4%,比如简化跨学院项目的审批流程);晋升激励(4%,比如将“跨学科成果”纳入教师晋升考核)。
3. 产出(65%):成果是跨学科的“试金石”
这是权重最高的维度,覆盖“数量-质量-影响”三大层面:
数量:跨学科出版物数量(10%)、跨学科成果占比(5%);质量: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20%,通过论文引用量、期刊影响力衡量);影响:对其他学科的应用价值(5%,比如“材料科学的成果是否被医学领域采用”)+全球声誉(25%,由学术界同行评价)。三、2026年排名亮点:美国霸榜,亚洲崛起,新加坡成“亚洲标杆”
2026年ISR的“扩容”幅度显著: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的911所高校入榜,较2025年增长超21%。这份榜单的“看点”,藏在**“地域分布”与“高校表现”**里:
1. 美国:7所进前十,MIT蝉联榜首
美国高校在跨学科领域的“集团军优势”明显——前十强中占7席:
麻省理工学院(MIT):蝉联第一,其“媒体实验室”(Media Lab)是跨学科的“天花板”,整合了计算机、设计、社会科学,研究“未来的人机交互”;斯坦福大学(第二):依托硅谷资源,推动“AI+法律”“生物工程+医疗”等交叉领域,其“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被全球模仿;加州理工学院(第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四):聚焦“硬科技跨学科”,比如“量子计算+材料科学”“能源工程+环境科学”。
2. 新加坡:亚洲唯一进前十的国家,南洋理工、国大领衔
亚洲高校中,新加坡的表现“质压群雄”:
南洋理工大学(NTU):位列第五,其“未来健康技术中心”整合了生命科学、工程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医疗解决方案”,成果已转化为新加坡的公共政策;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位列第九,通过“跨学科研究基金”鼓励学者跨学院合作,其“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项目是东南亚的标杆。
3. 亚洲:成“跨学科增长引擎”,百强占比近半
从洲际分布看,亚洲是“最大赢家”:
全球百强高校中,亚洲占49席(远超北美的24席、欧洲的15席);印度:以88所高校入榜,成为“数量最多的国家”——这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国家跨学科研究计划”,为高校提供专项 funding 支持跨学科实验室建设;中国香港:5所高校入榜,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第11名,全球前20)的“跨学科科学研究院”聚焦“智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果转化为香港的“智慧垃圾桶”“智能交通”等政策。
4. 欧洲:5所进前20,荷兰、意大利表现突出
欧洲的优势在于“精准定位”: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第九):欧洲排名最高,聚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可持续农业的解决方案”;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分别在“人文科学+数据科学”“工程学+设计”领域表现突出。四、排名背后的“趋势”:跨学科已从“加分项”变“核心竞争力”
2026年ISR传递的核心信号,不是“谁排第几”,而是**“跨学科研究已成为高校的‘生存技能’”**:
对学生而言:如果你想研究“复杂问题”(比如AI伦理、气候Change、精准医疗),选择“跨学科生态完善”的高校更重要——比如MIT的“媒体实验室”、NTU的“未来健康中心”;对高校而言:“单学科强”已不够,必须构建“跨学科友好”的制度——比如调整教师晋升标准(将跨学科成果纳入考核)、建设共享实验平台、推动产学研联动;对社会而言:解决“全球性问题”(比如疫情、AI伦理、粮食安全),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研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选项”。结语:跨学科,是未来科研的“入场券”
2026年泰晤士跨学科科学排名,不仅是一份“高校榜单”,更是一幅“全球科研的未来地图”。它让我们看到:当计算机科学家与医生合作,能研发出“AI辅助诊断系统”;当工程师与社会学家合作,能设计出“更包容的智能城市”;当生物学家与伦理学家合作,能避免“基因编辑的伦理风险”。
对留学申请者来说,这份排名提供了“新的择校维度”——与其看“单一学科排名”,不如看“跨学科生态”;对高校来说,这份排名是“警示”——如果不打破学科壁垒,终将被“跨学科时代”淘汰。
跨学科的本质,是“用多个视角解决一个问题”。而这份榜单告诉我们:未来的科研赢家,一定是“会破圈”的人,和“能支撑破圈”的高校。
2026泰晤士跨学科科学排名揭晓,引领学科融合新风尚-新东方前途出国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