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裁掉小尼克-史密斯不是偶然,而是现实告诉我们:NBA对年轻球员的耐心很有限。21岁的史密斯刚被选中一年,数据不算糟,但远远没到新星的标准。火箭记者David Weiner建议球队可以用低门槛合同试试他运气。但这想法其实反映了史密斯目前的尴尬定位——他成了“等待捡漏的NBA边缘人”。火箭甚至没有多余的双向合同名额,所以哪支队有空缺,谁是最先冒头的买家,全看各自的策略和胆量。
史密斯三年前还是阿肯色大学排名前五的顶级才俊,被视作“校园里的主角”。他进联盟后打了60场常规赛,出场时间接近23分钟,但投篮命中率只有39%,三分也就34%,失误和犯规基本很常规。所以说他没有变成真正稳定的轮换力量。发展联盟八场比赛倒挺有表现——场均23分,命中率和效率都上去了。但发展联盟和NBA就不是一个标准,很难证明他能回到顶级水平,这也是现在他的最大问题。
现在联盟里这种年轻但迟迟兑现不了天赋的球员相当多。管理层关心的已经不是“潜力有多大”,而是“还能不能用”。“史密斯这一年没办法融进体系,教练组甚至对他的角色感到迷茫。”他需要补足的东西太具体了,诸如防守、身体对抗、比赛阅读能力,都不是说改就能立刻见效。不少球队愿意相信奇迹,但没人愿意无限期等一个球员成长。
“史密斯其实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可用’的缺点,他的问题在于不是任何球队愿意慢慢等。”
有些决策是数据之外的。球员是否肯服从调整,能不能及时吸收反馈,这在选人环节变成决定因素。有队伍喜欢开发二次机会,比如通过训练营Exhibit10合同给提升空间。但别忘了,他们里头多数是为了凑阵容深度,而不是安排你做主角。对于像史密斯这样的球员,每一次合同都意味着可能失业和再就业。别以为明星球员才能主宰选择,平凡球员才更能体会市场残酷。
不少业内人士都在思考,年轻球员如果迟迟不爆发,是不是应该主动换环境?比如暂时放弃NBA身份,转战欧洲或澳洲联赛,把基础补上,有些人回来后反而变得更好。如果史密斯真心想继续篮球生涯,这也是个选项。否则他当前的打球模式,很难在NBA高强度轮换里混出名堂。以前他的罚球命中率超过93%,这本是逆转比赛时的小杀招,但光靠罚球,很难撑起一个后场的位置。他的突破习惯、传导球能力也还没有压倒性优势。
体育圈传统观点认为,只要年轻、有精力,总会有机会。但事实是,每过一年,球员没能兑现就会掉队。一批同届选手已经要么成为主力,要么彻底淡出。史密斯属于“发展还没完全断档,但也不是非要抢着签约的那批”。球队管理层要寻找的是能随时填补漏洞的人,而不是为某种不确定性付出长期代价。
史密斯应该冷静分析自己到底短板在哪。不只是投篮准不准、数据能不能稳,更多是思考,“为什么教练用别的人不用我?是不是我团队配合和沟通有问题?”他只有主动沟通,让教练了解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重新获得信任,否则很容易被贴上“不可培养”的标签,要想摆脱边缘身份就变得很难。
整个NBA选秀和培养机制让很多高顺位新秀身上压力极大。史密斯原本被黄蜂看好,但仅一年就被释出,也说明球队对“即战力”的期望远高于理论潜力。他现在还能在自由市场等待机会,但只要没人开价,就可能要去发展联盟或者海外打工,这种落差很常见。
其实被黄蜂裁掉并不稀奇,也不算是谁特别失误。NBA里淘汰机制就是这样残酷。史密斯虽然作为21岁后场球员,不再享有无限宽容期,但未来只要肯下功夫,完全有可能在其他联赛里卷土重来——也许几年后他又重新回到NBA。关键就是别让浪费型标签定格在自己身上,否则机会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人看待史密斯,更像是在等着“看看谁先签到他”。但无论待遇如何,主动权其实都掌握在球队而非球员手里。只有不断提升竞争力,展示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小优势,年轻人才能保住职业舞台上的呼吸空间。“今年或许不会轰动,但只要他没彻底失联,就始终有复出的可能。”
NBA本身就是一个不停筛选和重新排列组合的平台,没有谁一定一蹶不振,也没有谁可以轻易翻盘。对于像史密斯这样的球员,下一步就是争取到合适的平台。有双向合同名额的球队其实选择还很多,但他们真的愿意把自己的名额留给这样尚未成熟、但还有一丝火苗的新秀吗?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看见答案。在这个联盟,只要你还有价值,总会有人愿意押注;只要你没彻底放弃,总会有人期待惊喜发生。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