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湾区流行着一种新的消费观:香港挣钱,广东花。
每逢假期乌泱泱北上的香港人挤满各个深圳口岸,山姆超市排队抢购,地铁里人手同种特产,就连置业买房,香港银发族都是扎堆出现。
人人抱怨香港物价高、房价贵,花销大,但这些年因为香港和内地的互动频繁,人人居然又都在夸赞,啥啥都贵的香港,读书比广东便宜好多倍。
尤其是港府大量引进人才后,拿到身份的中小学家长马不停蹄将孩子送往香港,一方面让孩子接触更加国际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入读海外名校或是港八大的概率。
从2022年底到今年2月,香港各项人才计划超45万人申请,29万人获批,约19.6万人抵港,其中抵港受养人子女足足高达13.2万人。
但冷静权衡一下:新港人南下香港读书,真的比北上去广东更便宜吗?
香港学校种类齐全,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私立独立学校、国际学校这五种。
目前香港共有512所中学,其中官立、津贴和直资学校共447所;小学共有590所,官立、津贴和直资学校共474所。
由香港政府直接办理及经营,经费来自政府,教职员主要为公务员,部分是合约教席,在官立学校就读的小学一年级到中六(相当于内地高三)的学生学费全免。
由社会及宗教团体主办,政府将依照学生人数发放资助。除了管理不同外,学费和课程与官立学校相同(官立和津贴学校合称官津学校),同样小一至中六学费全免,但能收取堂费以支援教育开支。
香港的学校体系以公营学校为主,官立学校数量较少,津贴学校的数量和在读人数是最多的,公立校免学费福利持续到高中毕业,而广深公立校每学期都会收取八九百到几千不等的学费。
全名是「直接资助计划学校」,自1991年开始实施,由香港政府拨款资助,2024-25学年,全港直资学校共79所,包括58所中学和21所小学,其中9所是中小学一贯制。
相比官立和津贴学校,直资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自行制定课程以及入学要求,学校可以收费,但比私立学校便宜,这也是新港人家庭很偏爱的性价比选择之一。
2001年港府允许直资学校大幅提高学费,这也是导致直资学校学费较高的原因之一,香港目前最贵的直资学校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以及启思中学。
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是个特例,它看起来是国际学校,但实际上是香港唯一一所只开设两年制IB课程的直资中学,中五和中六的本地生今年包含寄宿费在内的费用一共30.4万港币,单纯学费则是10.8万港币一年。
启恩中学按细分年级收费,中一和中二每年93450港币,中三和中四分别为99140港币和98180港币,中五和中六因选择的国际课程不同,收费也不同,大概在10.3万多到15万港币左右。
除了这两所超贵的,其他直资学校的学费集中在1万到7万港币不等,也有一年学费几千港币的,最便宜的学校是低年级直接免费,比如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中一至中三免费,中四至中六一年仅需3000港币。
直资学校中知名的学校,比如香港DSE状元最多的圣保罗男女中学收费在集中在7万港币,最高才11万港币左右;拔萃女书院中一到中六基础学费每年只要4万港币。
香港私立学校当中,仅有8所是私立独立学校,这类学校不会获得政府提供经常资助,但能获得政府以象征式地价批地以及提供一笔过工程设备津贴。
它们学费最高的是香港耀中国际学校(中学部)和弘立书院,每年学费20万港币以上,弘立书院最高一年约29.2万港币,最低的学校一年仅为6.3万到7.1万港币。
香港国际学校相当多元,课程有英美澳加新、德法日韩和IB课程体系,目前香港共有54所国际学校,国际学校属于私立学校范畴,以自负盈亏和市场导向的模式运作。
香港国际学校最贵的是汉基国际学校,一至六年级学费是27.34万港币,7到11年级则是32.28万港币,12和13年级最高为32.71万港币。
剩余国际学校中,有几所甚至不足10万或是只要五六千元的学校,大部分的学费集中在10万到20万港币区间内。
比如知名度很高的哈罗国际学校,哈罗香港1至5年级每年只要193571港币,12年和13年级最高才229875港币。
对比内地,仅仅哈罗国际学校这一所,瞬间就能将香港学校学费贵的固有偏见打破。
深圳前海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仅小班收费就要291400元,1到6年级直接升至每年的338300元,7至13年级每年348100,相当于一年多出至少10万元。
在上海更夸张,上海哈罗7到9年级每年358500元,10至13年直接385,300元,接近40万元一年的天价。
再来对比下头部美系国际学校贝赛思和香港美国学校,两者差距也很明显。
香港美国学校1到6年级不足20万港币一年,7到8年是20.45万港币,最高的11年到12年级每年22.7万港币。
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学前班就264160元,这比香港最贵的毕业班年级每年都要高出4万多元,9-12年级上涨到326760元。
广州贝赛思国际学校学前班起价就是211220元,9-12年级也达到了280500元。
估算来看,香港会比广深国际学校的学费每年少个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
这背后是因为香港的学校更国际化、体系成熟,基础学费上反而没有还在发展中的广东地区高。
当然这也是吸引内地精英家庭前赴后继到香港的一大重要原因,尤其能进入头部国际学校,今后升读大学在认可度方面更具优势。
首先国际学校的债券就是一大拦路虎,目前香港有30多所私立校发行债券。
债券相当于家长给学校的零息贷款,学校有自主使用权,用在课程设计,亦或是基建发展、支付校舍设施上,家长只负责交钱,怎么花统统学校说了算,
和任何金融产品一样,既然是投资,都会在意回报率,但香港国际学校的债券不会给保证。
一是无法保证买了债券,孩子就100%录取,花了钱的家庭只是拥有面试或考虑录取的优先权。
二是无法保证收益,价格波动性大,有些学校债券是一次性,孩子用完就失效了,有些能转让或是赎回,有些甚至直接不退,相当于白白捐给学校了。
债券是坊间的统称,不同学校有不同形式或是叫法,价格也不一样,但本质都是相同的:
有个人和公司债券之分,个人债券通常不能提前购买或是转让,适用于家庭中的一个孩子,而公司债券用于雇员的子女,能转让。
国际学校债券一般是20万到60万港元左右,也有高于此的,价格上不封顶。发行时间较久的名校债券只能在二手市场交易,也就是让其他有意向购买的父母接盘。
目前有类似“霸王条款”的学校有4所,分别是汉基国际学校、哈罗香港国际学校、弘立书院及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它们的面值较高。
汉基国际学校90年代后就没发行新债券,二手市场曾一度高达1200万港币,近些年因移民潮跌至500万港币也有人接手;弘立书院从高峰期的800万回落到480万左右,哈罗香港以及沪江维多利亚学校现在维持在300到400万港币的水平。
有些学校的债券非强制;有些则是强制性的,买了才能入学。比如强制购买的头部校德瑞国际学校可退还的债券要价80万港币,不能退还的价值35万港币。
强制性的耀中国际学校很人性化,考虑到多子家庭,多个子女入读就会打折,以递减式计算债券金额,比如中学阶段,一娃47万港币,二娃23.5万港币,三娃只要11.75万港元。
持有人必须是家长且一份只能提名一位孩子,如果一家多子,就得购买多份。
英基学校的中小学个人提名权收费50万,每年最多颁发150份,它旗下2所一条龙国际学校智新书院及启新书院的提名权收费40万元,总额共300份。
主要用于修建校舍,有一次性和每年缴付两种,一次性即新生入学时缴纳一次,大部分学校要求是每年缴纳3至4万港币的基本建设费,不可退还,如果已经购买了债券,也能免交基本建设费。
哈罗香港现在是6万港币,德威每年4万港币,汉基要求2025-26学年入读的缴纳3.02万港元,之前的学生则是2.8万港币。
整体而言,从小学开始就读国际学校,如果进入的强制性购买债券的学校,在香港可能得花200多万到400多万港元,选择非强制性学校,还能少个几十到100来万港币,总体成本比表面无债券但学费更高的广深地区持平,甚至更低。
养娃不光是学费投入,生活花销和补习班、兴趣班也是第二大隐性成本。
香港作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经济发达,是高净值人士的聚集地之一,百万美元富翁比率高达10%,人均财富值位居全球前几名。
这里的月薪中位数就是2.25万港币,月入10万+的不罕见,尤其是精英新港人,港府曾调查出,高才到港后四分之一的人月薪10万+,约一成的人在20万港币以上。
收入高,花销也高。小到吃一顿饭,轻轻松松100港币;大到住房,一套普通房就能超千万,租房1万多是普遍,三到四万更不少。
这每一笔看似稀松平常的支出都是一记重拳,精准砸在每一位为梦想、为教育奔波的中产家庭的肩上。
Numbeo网站每年会收集全球食品杂货、餐厅、交通和公共事业等消费品价格资料(不含住房费)并编制成生活成本指数。
今年香港排全球第22,亚洲第二贵,仅次于新加坡。根据该数据库显示,如在港租住市中心的房,每月房租1.6万港币,生活开支8761港元,总生活费近2.5万港币,超过了全港打工仔月薪中位数。
而深圳每月生活成本约4578港元,市中心租房5716港元一个月,每月总花销约1万港元,仅仅约是香港的41%,所以单从统计数据来看,深圳生活成本更低。
如果父母都有工作,还得雇佣保姆照顾孩子起居和全家人的三餐。
按市场价来算,在香港,菲佣一个月最低工资是4990港元,还有1236元的膳食津贴,总工资大概8万港币,再加上约1万港币左右的中介费以及往返机票费,一年总花费也就10万港币左右。
广深地区的普通保姆基础工资跟菲佣相差不大,甚至会高过菲佣。
在精英聚集的香港,每位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因此教育投入也好似无底洞,花销永无止境,这也是补习盛行的原因所在。
香港补习行业是在经济起飞的70年代步入规模化,现在它不仅是门生意,更是每个家庭的日常必备品,超过70%的香港中小学生会参加补习班,每科单价也远远高于深圳或是广州,半数家庭月均补习超过2000港币。
走在香港街头,补习班广告牌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种补习班加起来近千所,早在2015年补习班市场价值就高达27亿港元,许多补习天王天后年薪以千万、百万港元来计,就连名校毕业生都想挤入该行业。
香港学校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补习班之外,兴趣班也是巨大的开支。
乐器、游泳、球类等是标配,有些家庭最多能给孩子报10个以上兴趣班,想想都觉得港娃太苦了。
富途证券调查显示:50%香港父母会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兴趣班,超过两成的家长会报至少三个兴趣班,其中编程和机器人或科技类和理财类颇受关注,约一成家长每月投入到兴趣班的花销就超过了8000港元。
2006年香港首位奥运金牌得主李丽珊在恒生广告拍摄中说,养大一个孩子要花四百万。
十几年过去,恒生又去访问了630多位资产在100万港币以上的香港中产父母,这一数字飙升到了624.8万港元,即抚养孩子到22岁经济独立,平均每年要28.4万,约合每月2.4万港币。
这600多万主要花在六个方面:生活费(日常伙食、交通)、学费、兴趣班以及补习班、娱乐(如海外度假和游学费)、医疗开支、保险以及教育储蓄等。
教育这笔帐一旦细化到具体数字,就能体会到什么叫花钱如流水,每一笔花出去都是悄无声音的,但累积起来足以让很多家庭耗尽半生努力。
在流行精英教育的时代,不管是在深圳广州,还是北京上海,亦或者走前国际化教育前列的香港,是否真正存在「谁更具性价比、谁比谁的花销低」一说,真的很难去判断。
因为富有富的养法,穷有穷的办法,而且教育投入不单单涉及的是金钱,更是时间、精力、机会成本和长期回报的综合投资。
南下香港就读,虽说国际学校基础学费确实比北上城市的更便宜,选择更多、历史积淀更悠久,教育资源更完备,海外名校的认可度也更高,但与之对应的是,它的入学难度也不简单,甚至远高于内地一线城市。
报考香港学校前,孩子从小到大的成绩、兴趣活动、个性特点、面试时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等软实力都在考量范畴内。
入读后能否适应香港两语(英语、中文)三文(中文、英文、粤语)的语言文化氛围,融入陌生环境后如何社交,跟同学融洽相处,如何跟上当地的学习节奏?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家长的考验始终伴随着孩子,甚至比孩子还艰巨,从定下要入读香港学校那一刻开始,就要为选校、挑选补习班和兴趣班奔波,丝毫不敢怠慢。
香港学校申请也面试家长,包括家长的经济实力,能否支付起高额学费和债券,展现出来的家庭氛围是否匹配学校的理念、价值观等。毕竟评估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其父母的一言一行。
教育投入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而是关乎家庭资源与预期目标的博弈,教育的账难分高低与多少,算不清,也算不起。
最近很多美高和国际学校已经开始放假,所以26号特别安排了让#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参与 的一期探访。6月26日在深圳,3家机构的主讲人会就最近的时事热点,聊聊多国联申趋势和最新的申请形势。
本次活动看点:
冷门专业、曲线路径与多国联申策略,一手美国最新形势政策剖析
八年级起QS 前三十名校时间轴与布局
新托福改革应对,雅思和SAT等标化高分策略
多国联申文书差异化和制胜法秘诀
多国联申下,时间管理、学术提升和身心健康的平衡之道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7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