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教育那些事
2025年ABC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之后,全球高校的分布角度再度被放大审视,在这份榜单上显示着世界前十名全部都是美国和英国学校所占据,其中前十排序中哈佛排在首位,麻省理工第二,剑桥第三,斯坦福第四,牛津第五,普林斯顿第六,加州大学伯克利第七,加州理工第八,耶鲁第九,哥伦比亚第十。这种局面表明英美两国顶尖学府依旧在科研影响力以及师资力量与国际能见度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把目光拉回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这份前50名单里头,内地高校共有6所上榜,在港校则是2个名额。在排到的名次区间内也就是从21到50这个范围内我国大学存在感正在逐渐变强,尤其是21-40和41 – 50这两块地方出现较为集中现象具体而言北大位于第16位清华是20、中科大37浙大40上交45复旦48而港大和港中文分别处于榜单上的第29和第47位。
把这些名次往时间线上一挂,就既有最近变化的信号,也有长期积累的表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是十九世纪末那会儿的事,到现在已有快一百年了,以前历史上全国各地出现过三千多所高教机构,“本”级别的学校有过一千多个。那些挂着国名字样的重点高校队伍当中,“985”,“211”,“双一流”这样重要的发展序列里边包含着不少成员—一共十四十七个,经过好些年的成长以后,院校数量和学科分布产生了多次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各种学科交叉、院系合并之类的尝试性举措对提高办学水平确实有一定好处体现出来。
把目光转向两所世界前20的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脉络各有侧重。北京大学的前身在1898年建立起来,原名京师大学堂,它是公认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从1912年改成现在的名字之后,在教学以及学术制度革新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使得北大更注重文理基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且继续保留和发展应用前沿学科,到了2000年时完成了对原来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过程,此后合并后的北京大学有了更多种类别的学科门类结构特征显现出来,医学与理工、人文社科之间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
清华大学前身成立于1911年,当时称为清华学堂,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结构性调整后,清华的办学方向发生了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以工科为主、承担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任务的综合性大学,并且形成了与国家建设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学科布局,随着后来不断完善的学科体系,清华也在综合性大学的路上逐渐回归并发展非工学科。
榜单的中后段,有不同发展道路的大学也排在前50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37位,这所大学直接隶属于中科院,1958年创建,当时是为了支持“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而成立的。USTC一直强调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后来逐渐引入医学、管理以及人文领域,并且推动教学与科研结合。浙江大学位居第40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创办的求是书院,在1928年确立国立浙江大学这个名字时就重视工科和理科相结合并保留传统学术根基。
上海这边,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也进入了前50行列。上海交通大学排在第45位,依托上海城市资源来发展学科。复旦大学排在第48位,学校创立于1905年,最早叫复旦公学,后来在1917年改为现在的名字。2000年复旦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以后,学校的学科类别就从原来的几类扩充到包含医学在内的更多种类,现在它在法学、文学、理工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香港中文大学处在第47位,这所学校创建于1963年,在香港地区算是以研究为主的一所综合型大学,港中大自1998年起开始录取内地本科生,并且在2014年时就在深圳设立了分校区,这些情况显示出该校与内地的交流正在推进当中。
从地理和制度层面榜单显示一些事实,世界最牛大学多在美英,这意味着英语国家高教有全球话语权及资源分配优势。中国高校在国际榜上更多出现,表明科研、育人、国际化等有明显进步,合并学校,学科交叉,集聚资源做法能提升实力,在此背景下,像带国家重大项目的学校容易被认可。
高校能否吸引到生源和国际学生,这属于考量其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当前我国的高校在国内招生有稳定的来源,在国外也引来不少的学生,学科创建情况、师资队伍、合作项目以及英语授课能力等都成为吸引国际学生的关键因素,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持续投入让它们在国际上得到更多关注与排名权重。
从历史上看,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了创立、调整、扩展和国际化四个时期。从晚清时期的国立大学雏形到20世纪中叶的院系大调整,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学科重建与院校合并,最后进入全球化科研竞争时代。院校合并是常见的做法,把医学、工学、理学、人文社科整合在同一平台之上,学校在做科研时可以共享资源,在教学上也可以交叉融合,北大、复旦并入医科院系后学科更全,研究也容易跨学科。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在于高校同国家科技任务之间的关联,某些高校是基于特定历史任务而设立的,其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学校会得到比较清晰的研究目的以及项目扶持,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学科特色及其人才培养的方向,伴随时代的变迁,这些大学逐渐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并试图在基础科学、应用层面和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状态。
排名产生的影响很复杂,名次往上爬的时候会引来更多好学生、教书钱和搞研究的钱还有国际交流的机会。可是太在意排名也可能会引发短视行为,过于重视指标数据而不管教学质量或者基本投入的情况。评判一所大学厉害与否不能只盯着一张名单看,应该把具体学科表现情况,研究成果影响力水平,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功能综合起来考虑才合适。
从政策层面支持高校深化改革、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这都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做法。高校应保留自身的学术特色与历史传统,在开放合作上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吸引人才的同时改善科研环境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校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一所高校的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外籍学生的比例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开展联合科研活动、增强自身的话语权以及参与到全球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去。
当前情况,2025年ABC榜单显示了两个层面的信息,顶尖大学集中在少数的世界名校,美英高校胜出,大陆和香港的院校在前50名里有所突破,其中20到50名之间的学校表现出稳定与攀升的现象,这种进步是依靠长期累积,校园整合以及学科交叉再加上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撑而形成的,在未来阶段的竞争之中,学校的争夺将愈加依赖长久的知识积淀与不断的努力投入,并不是单凭短期内各项数字波动所能够体现出来的。
欢迎大家来发表看法,面对这个榜单,你觉得我国高校表现说明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须要改进呢?你比较重视哪一类高校指标?就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吧。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