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30万中国孩子当谈判筹码,美国高校明年就得自己贴钱做实验。”这句话不是吓唬人,是福克斯镜头前美国财长自己把算盘打歪了。
\r
10月13日的采访里,贝森特把“中国留美学生比美国在华学生多太多”当成新武器,暗示签证可以再紧一紧。听起来像放狠话,细品却是肉疼后的慌张——前面刚喊完对华商品加税100%,美股当场跳水,只好换个赛道找面子。教育这条线看着软,其实掐的是自家血管。
\r\r
最新数字摆在那儿:2024-2025学年,中国赴美学生少了5%,三年来第一次掉头向下。别小看这5%,背后是实打实的14亿美元学费缺口,还顺走了实验室里最勤快的那群RA(研究助理)。印度学生确实多了12%,可人家主攻商科和社科,STEM(理工农医)实验室里真顶不上。
\r\r
更尴尬的是,美国高校科研经费里,国际生学费是明面上最稳的那块现金。少了这批现金,教授们要么砍项目,要么自己写本子去跟国会讨钱。国会现在连政府关门都玩俄罗斯轮盘,哪还有余粮管你超导材料烧到第几炉。
\r\r
中方没跟着喊“你也别来了”,反手出了两张小牌:稀土出口再收紧,美籍船舶港口费加码。动作不大,却正打七寸——稀土少了,美国高端芯片、军工、电动车都得排队;港口费一加,海运成本立刻爬格子。留学生话题被晾在一边,好像在说:“你喊你的,我算我的。”
\r\r
这套打法其实比嘴炮疼。它不吵不闹,让对手自己感受“缺货”和“加价”哪个更酸。对准备申请美国博士的孩子来说,签证审查可能再拖两周,但国内“双一流”实验室的offer也在同步变香。两边一拉一拽,人才回流成了顺水推舟,不是口号,是性价比。
\r\r
有人担心,是不是以后去美国读书等于自讨苦吃?倒也未必。美国高校第一个不答应——生源少了,它们比谁都急。已经有系主任私下给准新生发邮件,保证奖学金不减,签证出问题学校出律师。毕竟,30万中国学生背后连着全美大学排名、科研产出、地方房租、甚至城市公交预算,谁跟钱过不去呢。
\r\r
更长远看,教育一旦被放上关税清单,全球学术圈就会加速“去美国化”。欧洲、新加坡、日本早就在抢人,学费更低、工签更松。中国这边,上海、深圳的新实验室开出税后40万年薪抢海归,还给解决户口。以前非去硅谷不可的算法天才,现在发现回杭州也能打卡同样的GPU。
\r\r
所以,贝森特那句“留学生是筹码”,听着吓人,实则把美国高校往火坑里推。真收紧,第一年缺的是学费,第二年缺的是论文,第三年缺的就是下一代芯片专利。对手没哭,自己先疼,这种昏招大概只有股价跳水后病急乱投医的人才想得出来。
\r\r
轮到中方,反而沉得住气。不跟着骂,不劝孩子“别去”,只是把家里的实验设备换新、把稀土卖得更贵、把港口账单算得更细。年轻人又不傻,哪边给机会就去哪边,哪边舒服就留哪边。算盘珠拨来拨去,最后发现,真正的筹码不是学生,是能把学生留住的整个生态系统。
\r\r
下一次,如果美国还想拿校园说事,最好先想想实验室里那台坏了没人会修的百万电镜,再想想没了中国学生,谁来熬夜写代码、养小鼠、调激光。狠话易说,后果难收。真到那天,不用谁动手,美国高校自己就会先上街——毕竟,再慷慨的校友捐赠,也填不上每年140亿的黑洞。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