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前途出国(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电话)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疫情结束,国际教育的生命力再次重新爆发。”

5月16日下午,新东方(NYSE:EDU)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前途出国总裁孙涛在《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发布会现场称,过去三年(行业)经历了很多波折和挑战,但现在感受到了明显的市场回暖。

孙涛还透露,过去几年团队没有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前途出国在疫情期间仍保持了5000人的规模,是行业内最大的团队。接下来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人才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强国等。

这是新东方连续第九年发布留学白皮书,此次的内容涵盖中国留学生现状、各国留学数据解读及规划、留学考试指导、国际课程升学体系规划及解读、职业教育与就业发展规划、中国留学生海外学术需求、留学生海外消费支付行为等。

“留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

根据新东方近五年调研数据显示,意向出国就读本科及以下的人群年龄主要分布在15-21岁。17岁及以下意向人群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在孩子年纪较小的时候就已萌生让其出国留学的想法,这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家庭对孩子国际教育的规划更具前瞻性。

25岁及以上硕博意向人群呈上升趋势。由于国内升学及就业压力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是在职人士也希望能够通过出国留学来提升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未来职业发展道路。

在意向留学人群中,男女比例各占一半。但在不同阶段意向留学人群中,高中及以下人群男生比例要远高于女生,本科和硕士的女生比例相对高于男生。

2023年,意向留学人群中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占比达四成,近五年一直持续呈现出上升态势。72%的意向留学人群GPA成绩达到3.0及以上。

新东方还对意向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了调查,根据《白皮书》连续九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普通家庭仍是主力军,海归背景家长逐年呈攀升趋势。

“自2018年起,主要的家长群体已经不再是单位高管或中层领导,而是一般员工了,且占比持续升高。”新东方前途出国市场部副总监李飒认为,留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而是更加普及化、大众化,家长也更愿意为孩子进行留学投资。

调研显示,2023年意向留学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在43.5万元左右,30万以下年收入的家庭占比最高,达43%;90万以上年收入的家庭占比最低,仅12%。这些家庭愿意为留学预留的平均预算花费为50.7万元,预留30万-60万元的区间占比最高,是主要人群。

其中的部分家长自身也曾有过海外教育的经历,因此更倾向于让孩子走出国门,接受国际教育,拓展国际视野。《白皮书》显示,2023年,拥有海归学历的意向留学生家长达16.5%,较2022年增长3.1%。

在留学“回本”的态度方面,超过半数的本科及以下留学生和硕博留学生都认为可以在五年内“回本”,且认为实际留学花销与预期基本相符。

随着防疫政策的开放,以及国际通航的恢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去到留学地开始或继续自己的学业。2023年,有49%的本科及以下在读学生处于“就读中且人在海外”的状态,45%的硕博在读留学生处于“就读中且人在海外”的状态。

艺术留学生越来越青睐综合大学

“就近留学”成为本科及以下留学人群的新趋势,硕博留学人群对留学国家/地区选择更加谨慎。

从留学目的地来看,因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低领留学生家庭,因此他们更倾向选择“和中国距离更近的”地方,以进一步降低风险。同时,硕博人群希望能够继续同时对多个国家的高校进行申请,可见他们对于留学地的选择趋于保守和谨慎。

2023年,在意向留学人群眼里,英国和美国仍然是最热门的留学意向国家。

从细分人群来看,高中及以下留学人群还希望能去加拿大读中学,这与加拿大安全宜居、教育质量优异,以及宽松利好的陪读共读政策密切相关。

英国凭借其院校排名高、语言环境优、签证及就业政策利好以及相对较短的学制吸引了本科和硕士意向留学人群的目光。

而博士意向留学人群更想去美国,这与美国博士相对完善的奖学金制度以及领跑世界的科研实力息息相关。

近两年欧亚国家的留学热度也在不断上升。

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新东方欧亚教育总经理俞仲秋介绍,以日本为例,作为一个少子化、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特别渴望补充新鲜血液。“我们发现,去日本留学的生源地分布,与国内高考压力较大的省份正好契合。”

留学生更多会选择日本私立大学,因为日本的国/公立大学更注重学生未来研究方向的发展,但私立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和学科的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还有德国本科留学,俞仲秋介绍,以前德国本科留学非常难,要求学生先被国内大学录取,才有可能申请到德国本科。其中985、211大学生要在国内就读一个学期,“双非”院校学生要就读三个学期。两年前这一政策放开,中国学生可直接凭高考成绩申请德国本科。

和普通留学相比,艺术留学的目的地选择更为集中。

斯芬克国际艺术教育总裁郝斌介绍,在艺术留学赛道上,虽然如今选择欧亚国家的比例也在提升,但九成意向人群还是基本锁定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不同阶段留学生也发生了明显的区别,本科生选择英美的比例接近,但是研究生阶段,英国占据非常大的权重。

另一大趋势是,近两年艺术留学生越来越青睐综合大学。

“用国内选校的逻辑来类比,原来可能一门心思要考中央美术学院,但现在要致力于考清华美院了。”郝斌称,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近两年的数据显示,艺术生对于综合大学的青睐度远高于前几年。

以英国艺术类研究生为例,此前学生的首选目标是英国知名的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今年不少同学选择了爱丁堡大学、拉夫堡大学。

艺术留学赛道最大的特点是专业细分程度非常高,有近六七十个细分的小专业。与普通留学不同,艺术留学大多是先选专业,然后在选的专业赛道里挑学校,不同专业赛道里可选择的学校差异巨大。

郝斌介绍,本科生申请的热门专业是服装设计、插画设计和游戏动画。尤其是游戏动画近年来的申请比例非常高,几乎高达50%的增长。

此外,研究生跟本科生的专业选择差别也相当大。

“本科选择学服装设计、插花、动画,可能更多是对艺术专长能力自然地延伸和热爱。但研究生选专业完全不是这个思路,大部分聚焦在工业交互、平面设计、游戏动画上。”郝斌认为,这些专业跟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就业以及第一份工作的满意度高度相关,尤其像工业交互、游戏动画专业,国内外对这类人才的渴求度都非常高。

留学生起薪普遍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

近几年来,在国内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优厚的人才福利政策之下,留学生纷纷选择归国就业。

新东方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本科留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和选择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而直接就业或创业成为硕博留学生毕业后的主流选择,合计占比为65%。

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留学生起薪普遍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留学生工资的中位数区间位于7000-9999元,而国内学生的中位数区间位于5000-6999元。《白皮书》认为,用人单位在招募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时,更加认可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更愿意给他们支付更高的薪资。

同时有超过85%的学生表示,他们对国内的就业环境非常适应,具体表现在行业、职位、薪资、发展空间等,且硕博学生的满意度高于本科毕业生。

这与薪资密切相关。本科留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期待薪资约为1.17万元,但实际到手的平均薪资为7883元。在这样的差距下,其幸福感大到折扣。而硕博留学生的首份平均期待薪资和拿到手的薪资差距并不大,分别为1.18万、1万元。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本科留学生在求职时的准备时间较长,找工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毕业前6-12个月至毕业后6个月内。硕博留学生对待求职的态度较为从容,更多人选择在毕业前6个月开始筹备求职,不仅如此,近半数的硕博留学生在毕业后才开始考虑求职的问题。

当前本科留学生中有过实习经历的占比为43%,拥有实习经历的硕博留学生为61%,均较2022年有所下滑。与此同时,“相关工作经验”、“专业对口”和“实习经验丰富”依然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留学生背景信息。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好转及国内的逐步开放,用人单位对留学热度的评价有所回升,认为当前留学热度较高的评价相比2022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2023年,用人单位对留学生的招聘需求虽然与2022年一致,占比为64%,但整体数量呈现出上浮的趋势。

从学历背景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留学生学历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阶段。同时,有51%的用人单位要求留学生学历为硕士甚至博士。随着高学历人才的持续增长,用人单位对留学生人才的招聘门槛也“水涨船高”。

此次《白皮书》问卷调研,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和部分海外国家及地区,面向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和家长、已有留学经验的学生,以及参与单位招聘的社会人士,共回收有效样本9551份,样本量首次超9000份,创历史新高。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064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22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22日

相关推荐

  •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_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排名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有29个大学学院构成,其中16个学院还另外提供大学以上的研究所或专业学位。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目前已提供超过100个学士学位、100个硕士学位以及80个博士或专业学位。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与工商业界有长期联系的传统,使得课程设置和雇主的要求密切结合,许多本科课程的组成部分还包括在英国或外国工作实习。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申…

    2024年3月19日
  • 台湾清华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台湾网11月16日讯 台湾清华大学内设置的“清华海峡研究院”,被台安全部门质疑遭到大陆所谓“渗透”,台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经济事务主管部门与台湾方面陆委会组成所谓“项目小组”,日前往台湾清华大学等进行所谓彻查,并得出违反所谓“两岸关系条例”的结论。岛内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民进党用政治力涉入、侵犯学术界,破坏两岸学术交流”…

    2023年11月30日
  • 留学芬兰费用_留学芬兰一年费用

    芬兰拥有世界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极具情致和友好的人们和高透明政治社会体系。对那些希望寻找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自然和人文感受的人来说,芬兰就是你要找的地方。芬兰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18.1人),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真正享受森林,湖泊和其他自然环境资源。被称为”千湖之国” 的芬兰实际湖泊数量多达187888个。 芬兰也是一个安全,现代的国家并在经济,教育,民…

    2024年3月29日
  • 物理学是什么

    小明测量的物体的长度,七点五减去四等于三厘米,质量算一下,二十加上十加上五加上四一共会等于三十九,这边对过来是十五毫升,三十九除以十五,这边是五,这边是十三。 看一下这个单位,这边是克,这边是千,这边是毫升,五分之三十九也就是二点六克每毫升,想要把它转换成二点六千克每升每立方厘米,也是二点六乘上一七十的三次方千克每立方米,所以就可以写二点六乘上十的三次方。

    2024年6月18日
  • 伯明翰大学在中国地位

    今天要介绍的这所大学是英国第一所红砖大学,这所大学曾在1900年获得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的皇家特许状,同时也是罗素大学集团、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的核心成员成员,它就是坐落于英国的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大学与中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1907年,我们耳熟能详、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先生,也是伯明翰大学的著名毕业生之一。同时,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也…

    2024年12月3日
  • 英国大学本科好申请吗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24QS世界大学排名 全球第32,英国第6 曼彻斯特大学始建于1824年,是英国最大的,门类齐全、科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共有70多个科系、8大研究领域和近500个本科专业供学生选择。以教学严谨、学术风气自由著称,创新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主导思想,共培养出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众多国际名人。…

    2024年12月3日
  • 俄罗斯学院啄木鸟主演

    上世纪70到80年代,全球无线电的短波频段总能接收到一种尖锐、急促的敲击噪音。这段神秘信号在各频道间随机跳跃,无法过滤,让收听无线电的人们十分恐慌。 这段信号的“始作俑者”——苏联,也因此被妖魔化。有的人说苏联要利用电波控制气象,“呼风唤雨”;有的人说苏联在利用这种信号,慢慢控制全人类的精神……众说纷纭,异象持续了13年,直到苏联解体之后,谜题才被慢慢揭晓。…

    2025年1月9日
  • 国际冬令营(国际冬令营方案)

    记者 尹明亮 2022年11月1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行走中国,沿着黄河遇见海”双向交流线上国际冬令营顺利结营,来自越南、泰国、蒙古、埃及等多个国家的300余名营员相聚云端,一同见证了为期十天的冬令营的正式收官。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周连勇对冬令营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介绍了学校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并热诚地欢迎世界各地的学子来山东师范大学学习交流。…

    2023年9月19日
  • 英国出国读研学校

    在英国,有许多学校的硕士项目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伯明翰大学学院年均学费 10000 英镑,创建于 1957 年,有 100 多年历史,教学设施质量高,课程设置广泛,优势专业有烹饪类专业、商业等。提塞德大学年均学费 10250 英镑,创立于 1970 年,位于英格兰东北方米德尔斯堡市中心,致力于培养创新创造和辩证思考能力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硬件教学设施,优势专业…

    2024年12月7日
  • 校友会全国大学排行榜2023年

    高考上大学,首要的当然是考高分。与此同时,考了高分,还得选择一所好大学。一定程度上,选择与努力同等重要。一部分考生,成绩很不错,但是,选择的时候,没有选择到好大学,影响了毕业后的就业。在今天的中国,到底有哪些大学,才算是好大学呢?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排名总榜发布,名列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排名100强的大学,毫无疑问,每一所都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好大学。现在,…

    2025年2月7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