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中文版

前言

这不刚过完清明节吗,我妈突然和我说:对了,咱们家族的坟墓,位置好像不够用了,到时我和你爸死了葬哪里呢?

我们家族的坟墓,是一家人葬在一起的。

然后煞有其事的和我讨论墓地选址的事情,怎么装修的事情,整个过程就是在讨论一个项目,死亡对我妈来说,就和搬房子似的,那样稀疏平常。

奇怪了,我妈怎么就那么淡定呢,我是非常怕死的人,生了病,问百度,是癌症,吓三天,备遗嘱,然没事的那种人。

还有一种找死的人,最近上热搜的天门山跳崖事件,你应该听说过吧。

天门山跳崖

我就在想,死亡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不怕死的,怕死的,找死的。

所以我想再深入了解一下,死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然后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这本书的观点很让我颠覆。作者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到死亡问题,不是鸡汤文,教你不要害怕死亡,要勇敢面对这样的,也不是那种神叨叨的和你讲大道理,让你云里雾里。他是思考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死亡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这是一本哲学类的书,他是真正能够对生活有指导意义的,道理非常浅显易懂。

下面我来给你分享一下我的收获,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4万字,我浓缩成五千字左右。挑两个和我们生活比较相关的话题聊一下

第一,死亡意味着什么?

我们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所带来的剥夺感。

第二,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度过这一生。

感激、体验人生,追求成就感。

一、死亡意味着什么?

死亡它就是剥夺,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所带来的的剥夺感。

这个作者的观点是,人压根就不相信自己会死,死亡本身就不存在恐惧感,恐惧的是死了之后,啥都没有了那种感觉,这个叫做剥夺感。

先说下人不相信自己会死,这是啥意思?这里指的是潜意识里不相信,你要让潜意识相信某件事情,首先他在脑海中得能够想象的出来那种感觉。死亡这种状态是没有人真正体验过的。

那你可能会问,没体验过,是不是都不会相信呢?

也不是这么说,人有联想功能,类体验,也可以让潜意识相信的,比如你没有被酒瓶砸过脑袋,但你仍然会相信,酒瓶砸脑袋会很疼。那是因为你小时候应该被其它东西砸过,那种疼痛感可以关联上。

那你可能又会问,死亡的类体验也有呀,比如无梦睡眠,全麻手术。

这个还真不能够,我们只能记得无梦之前或之后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是体会不到的。

所以人是不相信自己会死的。

但是这个剥夺感,你可是能够切身体会的,你丢过钱吧,失过业吧,分过手吧,经历过亲人永别吧,这些都是局部的剥夺。那假如把这种感受放大到N倍,就是你的死亡恐惧来源,剥夺你的一切,你将会失去你的亲人,你的财产,喜怒哀乐的感受,再也尝不到美食,再也无法和异性摩擦身体,人生中的所有体验,将会灰飞烟灭,死亡会剥夺你的一切。

太可怕了,抽根烟压压惊先。

但死亡真的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惧吗?

其实也不是,对待死亡的态度,大概有三种人,不怕死的,怕死的,找死的

解释这三种心理现象,就按照这个剥夺理论来解释,死亡恐惧感=对世界的期待度,期待的事物越多,你就越不舍得这个世界,死亡带给你的剥夺感越强烈。

怕死的人:你还有很多美食没有尝过,没出过国,没体验过和异性身体摩擦感觉,这些你都没体验过,或者还没体验够,你会非常的不舍得,死亡对你来说,就是剥夺这些体验的敌人。

不怕死人:就比如我妈那样,这个问题我侧面问过他,他感觉是,活着没什么不好,死了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死亡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剥夺感。说一下我妈的情况,她小学没毕业的,今年六十多岁,没什么远大的追求,对物质欲望不强,我哥是比较有钱的,给我妈打了很多钱,但他也不去用。

她一辈子相夫教子,现在已经是儿孙满堂,我有2个儿子,我哥1儿1女,我姐3个女儿,3个儿女6个子孙。我们三姐妹事业上没什么大的问题,身体也健康。

也就是说,这世上没什么东西值得她留恋了,死亡对她来说,不存在剥夺,那他当然不怕死咯。

找死的人:当生命不再向你提供美好的事物——你没有死去,但你在人生体验上,得到的负面结果总体上压倒了正面结果。死亡对于你来说,没有剥夺,反而可以避免这种痛苦的。

我从头条上搜集了一下天门山事件的人物背景,其中一位刘某,年龄和我相仿,89年出生的,他7岁丧母,10岁父亲脑梗,半身不遂,还有一位90多岁年迈的奶奶,2年前离婚,儿子归女方。职业是保安,收入肯定高不了哪里去。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敲出来,这个世界应该没什么值得他失去的了。本来人生就没什么值得他期待的,如果身边再加上一点打击,那就是绝杀了。

以上介绍了三种面对死亡的态度,分别是怕死的,对世界体验需求多。不怕死的,体验够了。找死的,痛苦大于期待。

三、向死而生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度过这一生呢?

死亡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作者的观点是,人能够获得人生的体验,是非常幸运的,应该要感激。其次要追求人生体验,追求有成就感的事。

为什么要感激呢,这里不是讲大道理,而是逻辑推理出来的观点。

作者把人分成两种状态,生存状态和死亡状态

死亡对于死亡状态的那个人,是没有任何坏处的,因为他本身什么都没有了。

但对于生存状态的人是不友好的,这种不友好是来自于情绪的不友好(恐惧),但这不是客观上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举个例子,你的同事,最近两天,每天早上都给你带茶叶蛋,前天给你一个,昨天给你一个,但是今天没有给你,你是不是应该感到生气?有些人可能会生气,这是人性。但这不合理,因为他前两天都给你带了,你应该感激他。

回到生命这个话题,谁赋予了你的生命? 我们本来是宇宙中的粒子,由于某种原因,组合而成的一个生命体,然后体验了这个生命,最后又化为粒子,回到宇宙中。 这个过程,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但增加了一段奇妙的人生体验,应该是要感激。死亡对你来说是难受的事实,但如果可以意识到你至少曾经拥有过,是和多么的幸运,或许能够抵消这种难受的情绪。

但是毕竟客观和主观,这是两回事,我们最终还是要解决情绪上的问题。

以剥夺感理论为基础,再聊一下三种面对死亡态度的人。

1:怕死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为何怕死,如果你现在是这种状态其实是非常好的 ,说明你非常热爱生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你要做的,是减少剥夺感,用魔法打败魔法。那就是拼命的造吧,把所有想玩的都造一遍,尽情的去和 异性摩擦身体吧,合理(伦理)合法(法律)的前提下。玩腻了,你就没有剥夺感了,最后你就可以坦然接受死亡。这个我想是作为人,最好的一种状态了。

怕死的人,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永生是一个好事?

不,作者给出否定的答案,你想象一下,你活了10万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玩腻了,和各种异性(黑白黄,高矮胖瘦)摩擦身体,都摩擦秃噜皮了。那剩下的呢?就是给你带了的是无尽的空虚。空虚感是痛苦的,痛苦大于剥夺感,这样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怕的不是死,而是没玩够。

2:不怕死的人

这种状态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应该是玩腻了。那是不是应该先走一步呢?

不是的,虽然玩腻了,但活着也没什么坏处。假如你今年八九十岁了,这种状态没什么不好的。

但是如果你还年轻,就有这样的状态,这个是比较危险的。很有可能是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这种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说明:当一个人想做某件事,多次失败,或者阻力非常大,老是失败,为了降低这种挫败感,在行为上会降低任务的难度,减少做事的次数,从而规避这种挫败感。 久而久之,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如果生活再给你一些负面的事情,你可能就会被推向深渊了。

我们身边不缺少上面那种人,又坏又蠢。就是有一群坏逼(有些父母也是这样的坏逼,老是贬低孩子),把他们逼上绝路。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或事,你可以大胆的说一声(条件若不允许,起码内心上)去Tmd,老子是会死的,不陪你玩儿。

最后尽量做一些可以让你有成就感的事情,不一定是工作上的,重拾对世界的好奇心。

3:找死的人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自杀,是否合理?

本书作者的观点,要分情况。一种是绝症晚期,一种是冲动型。

先说下绝症晚期,有个人今年80岁,癌症晚期,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性,每天都要面对痛苦的折磨。生命中的痛苦体验大于美好体验,这个时候让他本人做一次选择,也许是更好的。

另一种是冲动的选择,自杀的人,生命的体验上基本是处于痛苦大于美好的状态之中,这时候的死亡,可以让他避免痛苦的这样体验,所以做出了这么一个选择。

但是请注意,冲动的选择,这个是不理性的,是绝对错误的,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一定要批判性的思考一下。我前阵子看到过这么一个新闻,一个十多岁的小伙子,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离婚了,然后他妈妈离开了这个家,然后小伙子忍受不了思念之苦,喝了百草枯,最后死了。这个小伙子选择死亡是为了不想经历思念之苦,但是他没有想到,思念之苦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完全是可以被冲淡或者完全会消失的,他是可以继续体验美好的人生的,非常可惜,他没想到这点。很多人因为失恋,失业,或者其它种种原因,做了一个不理性的选择。一定要批判性的思考一下,加一个时间维度,或者其它的维度,是否真的无法改变了。生命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一定要珍惜。

三、结语

你该如何度过这一生,你应该知道你会怎么死。

感谢你能阅读到最后,说明你没有刻意回避这个另人不愉快的话题,哪怕你不同意以上的观点,但我想你也对死亡的本质进行了一次思考。

对于我来说,认识了死亡,就有了生命的边界感。

接下来的余生,我会拼命体验人生,最后心怀感激,坦然接受死亡,化身为粒子,若干年后(或许时间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地球,或奔向其它星系,人马星座,黑洞,再次成为宇宙中的一份子。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0906.html

(0)
上一篇 2025年1月16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16日

相关推荐

  • 德威国际学校生活_德威国际学校生活费多少

    “给孩子换个赛道,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 “想要彻底远离体制内的压力,去读国际学校嘛” “国际学校更容易拿到藤校和英国G5的offer” 当家长看到国际学校有这么多的优势,怎么会不心动。 但是,最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那国际学校究竟适合哪几类家庭? 预算充足的家庭 国际学校的学费都不算便宜。想要让孩子入读国际学校,就一定要打出充足的预算。 以新…

    2024年3月11日
  • 美国人口数量(美国人口数量2023年)

    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全球人口迈入“80亿”时代,哪些国家人口最多?目前,中国、印度和美国分别以14.26亿、14.12亿和3.37亿人口位居全球前三人口大国。 未来全球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显示,印度或于2023年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达16.68亿人。在2022年至2050年期间,全球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将集…

    2023年11月8日
  • 小学有必要读私立学校吗

    不得不说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有多高,一般的家庭都很难承受。因为只生了一个闺女,所以就想尽自己所能给到她最好的教育。 刚读幼儿园的时候,生怕被老师“虐待”、被小朋友“欺负”,小区旁边有2-3家公办幼儿园都不考虑,反而去了离小区几公里外的私立幼儿园,一年3万的学费,咬咬牙让她读了三年,老师挺负责,环境那更是没得说,孩子在幼儿园享受到了特色教育,如:“感统训练、外…

    2025年8月26日
  • 中国芯片传来重大利好!行业正迎来复苏

    美光科技这次采取了妥协的策略!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美光科技表示,已与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达成全球和解协议。美光科技发言人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两家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驳回对对方的投诉,并结束双方之间的所有诉讼”,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和细节。 2017年,美光在美国起诉福建晋华及其台湾合作伙伴联华电子,指控两家公司窃取其存储芯片商业机密。此后,美国商务部将福…

    2023年12月25日
  • 约克大学夏令营

    为什么选择该游学项目?一周国际营地纯英语环境学习及住宿,强化口语及听力,体验本地文化,迅速增强英语交流能力;国际营地的营员来自全球各地,结交各国新朋友;参观多所享誉世界的知名大学,了解学校特色和入学条件,激发学习热情;行程饱览多座美丽城市,包括:国际都市多伦多、历史首都渥太华和世界级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等,开阔眼界,体验多彩加拿大。 招生对象12-17周岁学生…

    2024年8月23日
  • 美国本科申请利兹大学

    在中国,高考招生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模式,国际本科的招生也同样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模式。 计划内招生是指由国家统筹安排的招生计划。计划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并获得国内本科院校和海外学校的毕业证书,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近年来备受关注,但申请要求较为严格,录取分数较高,通常需要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并具有…

    2025年4月29日
  • 海南航空留学生机票

    来源:【长春日报-长春新闻网】 记者从海南航空获悉,即日起至2022年9月8日(含),海南航空推出“学生出游 乐享优惠”活动,凡学生旅客(需注册成为金鹏会员)本人购买海南航空实际承运的国内部分航线经济舱指定舱位单程客票,可享受对应票价基础上5%~10%下浮优惠,并在航班起飞前72小时(含)可享免费变更一次。 据了解,学生凭本人有效学生证+身份证在海南航空官网…

    2024年1月25日
  • 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排名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简称FT) 最新欧洲商学院排名出炉! 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新闻机构,《金融时报》一直是商科领域的权威。欧洲商学院排名是同学们在选择商学院时的重要参考之一。 图源:FT 今年榜单主要是根据2023年《金融时报》对MBA、EMBA和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以及公开和定制非学位高管教育项目的单项排名综合分析所得,其中前三个排名…

    2025年9月8日
  • 全国高校综合排名最新

    中国大学排名2023:揭秘综合素质与实力的背后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和家长们,对于中国大学的排名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学排名30强总榜》恰好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榜单背后的故事。 【校友会发布中国大学排名30强总榜】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备受瞩目,校友会发布的这份排名榜单正是对中国大学在综合素质上的一次综…

    2023年11月29日
  • 苏州大学出国留学骗子

    近日 苏州高新区警方接到居民王女士报警称 其在国外留学的孩子 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 民警第一时间赶至现场 成功阻止了一场万里之外的骗局 警情回顾 事发当天,王女士接到在外留学的儿子小凡打来的电话称,其因涉嫌非法集资,需要配合“警方”调查,让王女士不要联系他。王女士担心儿子被骗,赶紧报警求助。 接警后,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民警向王女士要来小凡的电话,在连续…

    2024年9月22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