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加州某高校计算机本科毕业生:“想读博被拒、找工作一个没中”
如果身份是留学生在美求职的最大障碍,那么下面故事里的主人公Adam是美国土生土长的白人,父母都是医护体系的专业人士。
他知道这两年就业市场不景气,早做好了考医学院的打算,结果令他意外。
@Adam,宾州某高校应用物理本科毕业生:申请12家非顶尖医学院,全军覆没
我是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学校在US. News上排名五、六十,名次不错,我自己的成绩也还算过得去,GPA 3.5。
本科选择应用物理这个专业,是因为自己高中时对物理感兴趣,本科就选了这个专业。
大一刚入学时,我充满热情,想象自己未来能参与某个高能实验、发现某种新材料,或者参与航天工程的建造。
但几年下来,我终于明白所谓“应用”并不是“宏大创新”,而是重复、琐碎、抽象又难以落地的工程和建模。
课程难度高、研究路径窄、就业难度大,这个专业要么走下去做科研、要么早早转行。
那些找到了方向的同学,大三暑假就已经去科技公司实习,或进了咨询、金融行业。
我自己既没有非走科研这条路的热情,求职目标也模糊,对这些“热门”行业提不起兴趣。于是,在父母建议下,我开始考虑医学院。
图源pexels
我家里人都在医院系统工作(不是医生),从小我耳濡目染知道医生这份工作的强度和稳定性。
虽然我本科没有传统生物学或化学背景,但我修完了所有医学院要求的先修课,GPA也过得去。课余我还做过近一年的EMT(紧急医疗技术员)实习,在救护车上值过夜班、送过急救病人。
尽管在科研和实践这方面经历薄弱,没有实验室经历,但我以为,至少我是一个动机明确、基础扎实的申请者。
我很清楚自己的短板,申请时早早就放弃了霍普金斯、耶鲁、斯坦福这些医学院。我一共申请了12所中等偏下的医学院,大多集中在州立体系或教学型院校,目标既务实又合理,只要进一所就行。
结果——12所全拒。
说实话,我一直知道自己的背景不算拔尖,但也不算差。申请前,我专门研究过往年录取者的资料,发现背景“中等偏上”的申请者拿到offer的还不少。
可这一年,我一封录取通知都没等来。
为什么这次会全军覆没?申请季结束后,我开始认真反思,发现有两个趋势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
首先,医疗行业的“稳定属性”吸引了更多对现实焦虑的年轻人。
科技行业裁员不断,AI卷走了一波白领饭碗,很多原本打算去Tech或者金融的理工科毕业生,也选择了“回归医学”。
医生虽然辛苦,但至少是个稳定、被社会需要、相对不易被替代的职业,这就导致申请医学院竞争越来越激烈。
作者按:根据AAMC(美国医学院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2025申请季,美国医学院的总申请人数超过5.1万人,比去年略降,但首次申请者人数却增加了2.3%,达到了74.3%的比例,也就是将近3.9万名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像Adam这样刚毕业、刚完成先修课程的申请人,正涌入这个赛道。
其次,医学院招生策略虽然表面上在“多元化”,但因为竞争愈加激烈,实际录取门槛却并未降低。尤其是科研和临床经验,成了硬性壁垒。
医学院越来越倾向录取那些在本科阶段就参与过临床研究、有医疗志愿服务经历,甚至已经发表论文的学生。
相比之下,我的紧急救护经历看起来平平无奇。
图源pexels
现在我暂时搁置了医学院计划,正在考虑找一份与医疗相关的工作,比如去医院做研究助理、或在公共健康部门工作。
一方面是为了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想确认:我是不是真的想在医学这条路上走下去,还是只为了躲避职场而走进了另一个高门槛系统。
今年申请季,至少帮我清晰地看清了一件事:在就业和学术大环境都不济的环境里,医学院这个“竞技场”又卷出新高度。
一场覆盖北京、深圳、上海的大型求职活动——AUCA 2025 暑期&秋季招聘活动,正为留学生打造无缝衔接的职业通道。
🌟名企天团坐镇,从百年外企、科技新贵大厂到医药巨头全覆盖
字节跳动、博世、欧莱雅、阿斯利康、德勤、华泰证券…… 企业名单堪称 “求职天花板”:既有宝洁、金佰利这样的百年外企,也有宁德时代、蚂蚁集团等科技新贵,连医药领域的阿斯利康、诺华都在列
🌟官方背书 + 十年主办经验,靠谱度拉满
主办方AUCA 海外高校驻华联盟,由约翰霍普金斯、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组成,已成功举办80余场招聘会,合作过500+企业,吸引4万+留学生参与。
🌟不只是招聘会,更是 “回国生存” 实战课
职场工作坊,资深HR亲授简历必坑;企业参访,走进京东、欧莱雅的办公区,直面业务Leader;制政策解读,针对OPT到期、落户流程等痛点现场答疑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