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贵州省铜仁市的铜仁学院(TONGREN UNIVERSITY),是一所全日制的普通本科院校。它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是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十二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也是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该校入选了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贵州省2011计划,是一所学科门类丰富,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的应用型大学。该校于6年前由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仁学院。2010年,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成为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到2022年9月时,学校占地面积达796亩,教学与科研所用仪器设备总价值接近一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书籍111万册、电子书籍300万册;学校下设10个二级学院,开设34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学生有8793人,教职工数量为993人。
文脉溯源贵州省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私立明德学校阶段
1920年,即民国9年,铜仁基督教会于铜仁北郊两板桥(也就是如今铜仁师专附中的所在地)开办了私立明德中学。美籍传教士、铜仁福音会的卫理出任首任校长,基督教徒朱跃先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
在明德中学刚创办的时候,实行三年制学制,一共开设了3个班级,每个班级大约有10名学生,校长和教员加起来总共有6人。后来,随着办学经费的增加和校舍条件的改善,学生数量和教员数量也都有所增长。学校在开办之初是不向学生收取学费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每名学生每学期需要缴纳5元学费,经费方面的缺口则由教会给予补贴。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包括国文、英文、圣经、劳作、史地、音乐、体育、算术等。学校的图书室里收藏了2000多册图书,其中文学和科技类书籍有200多册,剩下的全是宗教类的书籍和杂志。学校还配备了部分理化仪器和化学药品,拥有天平、显微镜各1台。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之后,学校曾有一段时间并入湖南雅礼中学,改名为雅礼中学铜仁分校。
1951年春季,铜仁专署接管了学校,将其并入铜仁中学。
二、贵州省立铜仁师范学校阶段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贵州省立铜仁师范学校建立,它的前身是国立三中师范部。原先的国立三中师范部位于城南月亮坝文庙(即如今铜仁市农业局宿舍和市中级法院所在之处)。学校开办之初设有7个班级,其中高级师范有4个班(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学制为3年);简易师范有4个班(招收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为4年),学生总数大概300多人。因为文庙空间狭小,只能把大成殿改成礼堂兼饭厅,殿前有两排平房,设置了7间教室,其余的作为教员休息室和办公室,殿后的公房以及少量民房用作住校学生的宿舍,女生和多数教师都在外面租房子住。
在1940年,学校更名为省立铜仁师范学校,除了校长由上级进行任免之外,像校舍、师生以及班级等方面都没有发生改变。
1950年,铜仁行政公署接收了铜仁师范学校,将其更名为贵州省立铜仁中学师范部,该师范部总计培养了44名学生。
1952年,学校搬迁至两板桥(以前私立明德中学的校址),开办了初师、中师共6个班级,有学生278人。没过多久,学校独立建校,更名为铜仁师范学校,由副校长翁锡益负责各项工作。
在1953年到1957年期间,师范学校除了开设中等师范班级之外,还陆续开办了速成师范班和短期师资培训班。
在1957年,学生数量达到了401人。
在1958年,增设了师范专科班级。
在“文革”时期,学校曾更名为贵州省铜仁工农兵师范学校,停止招生长达6年,到1972年才恢复招生。
1977年招生考试制度恢复之后,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渐得以恢复。
1978年4月,获国务院批准,铜仁师范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专科学校。
三、铜仁师范专科学校阶段
1958年春季,铜仁师范学校开始尝试开办为期一年的师范专科班,共有171名学生。
在1959年,专科班的学制被确定为两年,开设了文科和理科共三个班级。
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专科班停止招生,但铜仁师范学校依旧持续办学。
1977年秋季,教育部批准在铜仁师范学校里设立贵阳师范学院铜仁大专班,该大专班开设了中文、政教、体育等8个专业。
1978年4月,铜仁师范学校变更名称为铜仁师范专科学校。该校位于铜仁市北郊两板桥(也就是原来私立明德中学的旧址)。
在1982年,学制从2年变更为3年,当时在校学生有846人。学校还附带设置了1所小学和1所中学。
四、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阶段
1992年,获国务院批准,铜仁师范专科学校与铜仁地区教育学院合并,学校名称变更为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该校设有中文、英语、政史、数学、物理、生化、体育、艺术、教育、计算机这10个系,涵盖18个师范专业,还有文秘、教育管理、计算机工程技术、财会电算化、电子技术应用等6个非师范专业。学校设有马列室、教育科研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人教育部以及附属实验中学。
2001年起,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全日制本科教育,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这三个师范类本科专业。
铜仁地区教育学院
钢仁地区教育学院最早是铜仁专区教师进修学校,于1959年创办。彼时,校舍是从铜仁师范学校借的一间教室,仅有10名工作人员。
在1961年夏天,整个地区开展了教育调整工作,学校停止办学。
伴随国民经济的复苏与进步,1963年2月,学校恢复并更名为铜仁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校址迁移至瓦窑河新建成的师专大楼,彼时的主要工作是对全区在职中学教师开展短期培训。
“文革”开启之后,学校不得已再次停办,26名教职员工被分别调配到各个中学,或者被纳入地区教育局的人员编制。
1973年,地区作出恢复教师进修学校的决定,把原先的校址让予铜仁第三中学,于城外磨刀湾的原耕读中学基础上重新建设。该年秋季,师资培训工作开启。
自1980年开始,学院额外设立了铜仁地区中学教师函授站,开展专科函授教育,开设了语文、数学两个专科班级以及物理1个预科班级。全区有1582名初中教师参与了函授学习。学院配备了88名专兼职辅导教师,在24个地点开展辅导工作。如今,学院已然成为全区初中教师的培训核心场所。
1983年1月,铜仁地区教育学院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正式成立,负责承担该地区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1992年,获国家教委准许,铜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铜仁地区教育学院,学校名称变更为贵州省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
1978年上半年,铜仁县开办了县级师范学校(彼时整个地区的每个县都开办了县级师范学校),学生由坪茶中学代为培养,招收了一个班级。
1978年下半年,学校搬迁至位于市内官塘新建成的师范学校。
在1979年,于城北桐梓坳喻家园(也就是如今的清水南路51号)选定地址,征收19亩土地,建设新的校园。
在1980年,开设了4个班级,有将近200名学生,教职工数量为13人。
1982年,由地区教育局负责管理,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学校,学制设定为3年。
1987年6月,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铜仁师范学校更名为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此校为贵州省八所重点民族师范院校之一,是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推进师资培训项目的学校,也是贵州省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师资培训基地。
在1999年9月的时候,国务院授予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一荣誉。
在2002年3月的时候,其被并入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5年,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分校,同时增设了计算机应用、艺术以及体育专业。
2006年,铜仁学院吸纳了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分校,该分校成为了铜仁学院的北校区。
铜仁地区林业培训教育中心
1984年,铜仁地区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铜仁地区林业局林业干部培训班,人员编制为10人,该培训班隶属于铜仁地区林业局。
在1988年,主任一职由张忠禹接任。
1992年6月10日,铜仁地区编制委员会发文批准“将铜仁地区林业干部培训班更名为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由杨光大担任主任。该培训中心的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1988年,中央农广校铜仁分校开设林业专业班,招收了42名学生。
在1991年到1995年期间,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和黔东南自治州森工技校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开办了铜仁技工班。该技工班招生3届,学生总数达148人,其中超过80%的学生是林业系统内部职工的子女。这些学生毕业后,都被安排到铜仁地区内的林业场站工作。
在1992年至1997年期间,贵州省林业学校和铜仁地区林业培训中心于铜仁地区开启独立招生工作,总计招录了267名学生,这其中有169人是林业系统内部职工的子女。
1998年,国家首次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贵州省林业厅与贵州省生态环境管理专业自学考试中心审核认定,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被确定为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首批助学单位。
在2004年11月的时候,被合并进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铜仁地区苗圃场
1956年开始筹备建设苗圃场,1958年该苗圃场建成,它隶属于铜仁县。
1964年,铜仁专署林业局接管了铜仁县综合林场,并将其更名为铜仁专署林业局锦江林场。
1967年,再次更名为铜仁专署林业局东风林场。
1979年,此地被改建成铜仁地区苗圃场,场里共有46名职工(其中包含6名合同工),经营面积达8000余亩。
2004年11月,被整合进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发展
2002年3月,经贵州省政府批准,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共同组建了贵州省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分校。
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准许贵州师范大学和铜仁地区行署开展合作,于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贵州师范大学铜仁学院。
2004年11月,为筹备本科建设,铜仁行署把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与铜仁地区苗圃场整合并入,学校由此形成校本部、新校区(以前东风林场的位置)、北校区(之前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学校的位置)三个地点办学的模式,校园面积扩大至3490亩。
在2006年2月14日,经由国家教育部审批同意,贵州省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成功升级为铜仁学院。
在2010年,学校取得了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资格。
在2013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
2015年,学校全部迁至川硐教育园区,达成了“一校一址”的办学目的。
院系专业
到2022年9月的时候,学校有10所二级学院,开办了34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院
本科专业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历史学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
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林学、风景园林、园林、水产养殖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城乡规划
铜仁学院大数据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护理学、体育教育
铜仁学院国际学院
英语、商务英语
铜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铜仁学院乌江学院
–
铜仁学院国学院
–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到2022年9月为止,学校教职工数量达993人,其中博士有199人,硕士有409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有181人(包含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有2人,校内研究生导师57人,校外兼职硕导1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共有353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梵净文化人才”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有3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4人,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有3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学管理团队1个,像铜仁学院基础教育创新团队、铜仁学院民族学创新团队这类校级人才创新团队有22个
类别
名单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侯长林
贵州省省管专家(6人)
侯长林、徐路、石维、梁成艾、常军、杨业勤
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杨传东、田兴斌、石维
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
石维、李勇、郭雷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
杨建、龙红霞、李锦伟、侯长林、叶通贤
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
杨春君
贵州省教学团队(1个)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铜仁市市管专家(6人)
侯长林、罗静、罗中玺、田兴斌、崔德虎、梁正海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到2022年9月为止,学校拥有4个通过国家二级师范认证的专业(美术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历史学)、1个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农村区域发展)、1个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视觉传达设计)、4个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贵州省特色专业、10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学前教育、英语、园林、农村区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特殊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38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还建有1个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类别
名称
国家二级师范认证专业(2个)
美术学、学前教育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
农村区域发展
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
视觉传达设计
贵州省区域一流培育专业(1个)
园林
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
数学与应用数学、城乡规划、园林、农村区域发展
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
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园林、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
应用物理学、农村区域发展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
运动健康系
教学成果
到2022年9月为止的三年间,学校取得了47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以及产教融合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91项,省级的有297项。
2014年,由该校梁成艾教授牵头开展的《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多元归类学业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科建设
到2022年9月为止,学校拥有1个“教育发展与山区乡村振兴”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包含支持学科)。具备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科研平台
到2022年9月为止,学校设立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5个省高校工程中心、5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教育厅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技术基地、1个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还有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等13个校级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从开始计算至2022年9月的三年间,学校科研项目所获总经费达10754.3万元,承担课题共计9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有29项,省部级课题为106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为2148篇,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有557篇。同时,获得授权专利875项,出版专著133部、教材91部。此外,还斩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6项,其中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14项,贵州省科技奖有11项。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到2020年11月为止,铜仁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纸质书籍达到109万册,电子书籍有300万册,各类数据库超过60个。该图书馆在2011年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为其成员馆。
学术期刊
《铜仁学院学报》于1983年创刊,这是一本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其主要设有以下栏目:梵净古典学、武陵论坛、大学之道(一流学科专栏)、政治与法律、哲学天地、历史文化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艺术与体育研究、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等。
曾被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
合作交流
到2022年5月为止,学校已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培育了1499人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学校和柬埔寨教育部以及老挝的琅南塔省教育厅、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共同建设了“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学校还陆续和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的79所高校及教育机构结成了友好合作关系,曾选派494人次的学生和121人次的教师到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着重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以十大重点学科为核心,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设立了10个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学校还成立了一个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功能于一身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老挝研究中心”。
精神风貌校训
明德·致用
“明德 致用”作为学院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与奋斗追求,彰显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导向,凝练了学院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师生的共同期盼。
明德:
铜仁学院的历史源头能够回溯到1920年由美国人开办的明德中学,“明德”展现出了学院在办学历史方面的根源。
“明德”这一说法源自《礼记·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高深的学问,关键在于彰显伟大的品德。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明德”这两个字着重强调将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依靠品德来开展学业、塑造自身、指导行动。它突出了求知的途径,重点在于人文素养;为人的准则,重点在于个人品行。学院秉持“明德”的核心要义,提倡“先学会做人,再着手做事”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育观念,注重引导师生员工完善自身人格,修养自己、树立良好形象,把“明德”当作一种高尚的道德目标去追求。
致用:
致用作为一种关键的治学理念,要求学院的师生们必须始终立足于现实状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形紧密相连,秉持脚踏实地的作风,把关注点放在实际成效与运用上,达成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明德 致用”这一校训,不仅承继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里“大学之道”的精髓,展现出学院将强化思想道德素养与投身社会实践相融合的素质教育观念,还契合当下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进理念。它凸显了学院培育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性。
校风
校风:尚贤尚能
学校既秉持着注重提升思想素养与应用能力的育人理念,又彰显出广纳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用人方针。
教风
教风:为师为范
显示学校着重加强师德师风的构建,要求教职工达成为人楷模、带头示范、以言传教、身体力行的标准,尽力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风
学风:善思善行
彰显学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敦促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奋力成长为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可用之才。
形象标识校徽
解读:
铜仁学院校徽的主体造型是由万卷书堆积形成的铜仁梵净山蘑菇石。这一设计,既彰显了铜仁学院位于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脚下的地域特色,又体现了该校致力于培育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高素质与高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
“1920年”这一标识表明,铜仁学院的历史能够回溯到1920年由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明德中学。该标识被放置在代表阶梯的线条下方,不但突出了学院长久的办学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象征着学院遵循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理念的办学道路。
学院将蓝色选为院标的主要色彩,展现出学院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蓝色具备包容与综合的特性。
校旗
校旗的旗面呈白色,左上角是校徽,正中间为蓝色书法样式的“铜仁学院”四个字。其规格有192*128cm和240*160cm两种。
校歌
《梦开始的地方》
在武陵的幽深处,鸟啼婉转,花香四溢;十里锦江之上,碧波泛起层层涟漪。那有着百年历史的学府,文化底蕴绵延悠长,师者们用心血浇灌,培育出众多杰出人才。秉持着明德的精神,描绘着岁月的诗章;弘扬着当下的时代精神,追逐着高远的志向。啊!铜仁学院,是梦想启航的港湾,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满是激情与活力。啊!铜仁学院,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于此努力奋进,像鸟儿般振翅高飞,振翅高飞。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