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讨论度特别高的一件事,是有人整理出国内HR对英国大学的“隐形档位表”。这份表把英国大学分成了七档,每档对应着国内不同层次的院校——从第一档相当于清北的牛津、剑桥,到第七档类似双非二本的阿伯丁大学,每所学校的位置直接关系到留学生回国找工作时的认可度。很多同学看完都在问:自己的学校在第几档?这个分档到底靠谱吗?
为什么HR会这么给英国大学分档?其实背后藏着招聘时的现实考量。国内企业HR每天要处理大量简历,尤其是热门行业的秋招季,一天可能就要过数百份申请。英国大学数量多,名字又容易混淆,比如“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光看名字很难快速判断实力。时间长了,HR们就慢慢形成了一套“经验法则”:用已知的院校知名度、国内常见的宣传度,以及过往员工的表现,给英国大学贴标签。就像第二档的帝国理工、LSE,因为常年出现在各类排名和新闻里,HR闭着眼睛都知道是好学校;而第七档的萨里大学、东英吉利大学,国内宣传少,除非是相关专业的HR,否则很难一下子反应过来学校背景。
再加上英国硕士学制短,部分同学可能只在英国待一年,实习经历相对少,HR在筛选时更容易依赖学校名气做“快速判断”。毕竟对企业来说,招聘是有成本的,用档位筛简历,能在短时间内缩小范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最近刷留学论坛,发现大家对这个分档的看法特别不一样。有同学觉得太绝对:“我在华威读商科,按表上是第三档,但我们专业的就业率比很多第二档学校还高,HR怎么不看专业实力?”确实,英国不少学校的强势专业在行业内认可度很高,比如布里斯托的工科、兰卡斯特的商科,单纯按学校档位划分,确实有点埋没这些专业优势。
也有HR从业者出来解释:“分档不是歧视,是效率工具。之前试过不看学校背景,结果收到一堆连QS前500都排不进的学校简历,根本没法面。分档至少能保证筛出来的候选人,学校背景不会太差。”这种说法也有人认同,毕竟企业招聘时间有限,不可能挨个去查每所学校的详细资料。
还有已经工作的海归分享经历:“我学校在第四档,但实习时跟过一个大项目,最后拿了转正offer。入职后发现,同事里有第三档的,也有第五档的,大家拼的还是做事能力,没人天天提学校。”这说明档位只是敲门砖,进了门之后,个人实力才是硬道理。
仔细琢磨这个分档表,会发现它其实反映了国内就业市场对海外学历的“认知现状”。一方面,HR的分档里藏着“信息差”——比如圣安德鲁斯大学QS排名常年在前50,但因为不在伦敦,国内宣传少,就被归到了第五档;而曼彻斯特大学因为城市名气大,加上国内校友多,即使QS排名和圣安差不多,也能进到第三档。这说明“眼熟”有时候比“排名高”更重要。
另一方面,分档也暴露了“专业与学校的平衡难题”。比如华威大学综合排名在第三档,但它的商学院在英国能排进前五,金融专业毕业生在投行、咨询行业很抢手,这种“专业强校”其实不该被单纯按综合档位限制。还有杜伦大学,虽然在第四档,但它的教育学、法学在国内高校圈认可度很高,去当老师或考公,竞争力不输第三档学校。
对留学生来说,怎么参考这份分档表才最实用?我的建议是“分情况看”。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传统行业大厂,那学校档位确实重要,这些地方往往有明确的“target school list”,第三档及以上的学校更容易过简历关;如果想进互联网、新能源这些新兴行业,或者去外企,那专业实力和实习经历更关键,比如谢菲尔德大学的工程专业,即使在第五档,有相关实习的话,也能拿到不错的offer。
选校时也别盲目追高档位。有个同学本科双非,为了冲第三档学校选了个冷门专业,结果毕业时发现,目标行业更认第四档学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反而后悔没选后者。其实不如选中档学校的强势专业,行业内积累的校友资源和口碑,有时候比综合排名更有用。
另外,回国前一定要做“功课”。比如提前查目标企业的招聘偏好,有些大厂有自己的海外院校名单,比网上流传的分档表准得多;再比如多参加行业讲座、校友 networking,这些渠道能帮你绕过“档位筛选”,直接让HR看到你的能力。
说到底,学校档位只是张入场券。HR的分档表能帮你快速了解就业市场的认知,但别被它困住。职场长跑里,真正能让你站稳脚跟的,永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劲头,还有那些在实习和项目里攒下的真本事。与其纠结自己的学校在第几档,不如把精力放在怎么让简历上的“经历”比“学校”更亮眼——毕竟拿到offer那天,没人会再问你学校是第几档了。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