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数好专业和好学校只能二选一,专家说:“专业大于学校!”。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城市、学校、专业都很关键,这三个怎么排顺序就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孩子未来4年甚至一辈子。
填志愿不是光看分数够不够,搭配好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大件儿” 相当于多考30分,直接影响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可大部分孩子的分数是,选了好学校就选不了好专业,选了好专业就选不了好城市,分数不富裕!
先跟大家说个扎心的事儿:去年有个考生,分数够上武汉的211华农,但他非说“北京才有世面”,选了北京一所普通一本的计算机。结果毕业找工作,互联网大厂校招只去985和本地头部学校,他投了50份简历才拿到2个面试——一个是小公司,一个还是销售岗。
这种关键时刻,大家经常犯得错误就是“一根筋”认准一个方向就冲,我就喜欢这个城市/专业,就要去。其实怎么选,最关键的是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同目标的孩子,策略完全不一样!
城市选择
先搞明白,城市到底藏着啥“隐形福利”能和学校专业相提并论?很多家长觉得“城市不就是个地方吗?孩子在哪个城市读书不都一样?”错!城市的“隐形福利”能把孩子的起点甩出别人一条街。
举几个实在例子:北京/上海/深圳: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全扎堆儿。在杭州读大学,周末就能去阿里、网易实习,简历上直接写“在大厂做过项目”,找工作时HR眼睛都亮;在深圳读大学,华为、腾讯的校招宣讲会直接开到校门口,投简历都比外地学生近500公里。
成都/武汉/长沙:新兴产业猛涨。成都的游戏公司(米哈游、叠纸)、武汉的光电子(长江存储)、长沙的工程机械(三一重工),本地高校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实习机会多,起薪还不比一线低(成都游戏行业应届生平均10K,和上海小公司差不多)。
二三线老家:考公/进国企更香。比如在太原读太原理工,山西的国企(太钢、焦煤)校招直接要“本校生”;在石家庄读河北工大,省考面试时,HR一看“河北211”,印象分直接+10。
一句话总结就是,大学的城市不是“住的地方”,是“资源库”——实习机会、行业氛围、本地企业认可度,全藏在城市里。
顺序怎么排
填志愿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孩子大学毕业想干啥?是直接找工作?考公当老师?还是出国读研?目标不同,城市/学校/专业的优先级就得“大调整”。
目标一:毕业直接就业
优先级:城市>专业>学校
如果孩子想学互联网,分数够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1,全国排名40+)的普通专业,也够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双非,全国排名100+)的计算机王牌专业——这时候可以考虑杭州!为啥?杭州是“中国互联网第五城”(阿里、网易、字节都在这儿),杭电的学生大二就能去阿里实习,毕业直接留用;而西电在西安,虽然学校更好,但本地互联网公司少,实习得坐高铁去深圳,简历上“实习经历”都比别人薄。
再扎心一点,现在大厂校招看的是“城市+专业”——你在互联网扎堆的城市读相关专业,HR才会觉得“你真懂这个行业”。比如在苏州读纺织工程,哪怕学校是211,想转行互联网?简历可能直接被筛掉。
目标二:考公/当老师/进国企
优先级:学校>专业>城市
体制内的招聘有个“潜规则”:更认“本地学校”。比如在河南考公务员,郑州大学(本地211)的学生比北京普通一本的学生更吃香;在山东当老师,山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比外地师范院校的更容易进重点中学。
去年山东就有个学生,分数够上东北师大(211,全国排名50+)的师范专业,也够上山师(双非,全国排名120+)的师范专业——他选了山师。结果考济南的中学教师编,面试时校长说:“山师的学生我们知根知底,教学实习都在本地学校,上手快。”更容易录用。体制内看“圈子”——本地学校的校友多,导师和HR可能是老熟人,甚至学校和招聘单位有“定向合作”(比如河北工大的学生进河北电网更容易)。
目标三:出国读研/国内保研
优先级:学校>城市>专业
出国读研,国外院校最看“本科学校层次”——985/211的学生,GPA(大学成绩)3.5就能申到美国前50;双非院校的学生,GPA3.8可能都够不着前100。
比如清北的学生,哪怕学的是冷门专业(比如考古),保研到清华经管的概率都比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而双非院校的学生,哪怕专业是王牌(比如杭电计算机),想保研到清北,得是全系前1%,还得有论文/竞赛加持。想深造,学校的“牌子”比专业、城市都硬——985的“冷门专业”,可能比双非的“热门专业”更有出路。
给大家整理了几个2025年的真实就业数据:
互联网行业:在杭州读大学的应届生,平均起薪12K;在西安读大学的,平均9K(因为杭州互联网岗位占比28%,西安只有12%)。
金融行业:在上海读大学的应届生,进四大行(工行、建行等)的概率是65%;在成都读大学的,概率40%(因为上海是金融中心,银行总部多)。
制造业:在长沙读大学的应届生,进三一重工(机械龙头)的概率50%;在武汉读大学的,概率30%(因为三一总部在长沙,校招名额全给本地高校)。
北大未名湖
最后给家长的提醒:别用“自己的经验”坑孩子
见过太多家长说:“我当年在老家读大学,不也挺好?”但时代真的变了,20年前,城市差距小,现在互联网、金融、新能源这些“高薪行业”全扎堆在几个大城市。填志愿前,先和孩子聊清楚未来规划(哪怕只是大概方向)。想进互联网/金融/外贸:优先选“一线/新一线+相关专业强的学校”(比如杭州+计算机、上海+金融);想考公/当老师/进国企:优先选“本地211/重点本科+对口专业”(比如河南+郑大、山东+山师);想深造:咬咬牙冲985/211,哪怕专业冷门点(转专业、辅修都来得及)。
填志愿不是“赌博”,是“规划”——把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棋子”摆对位置,孩子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高考# #高考志愿填报# #大学专业如何选#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