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妈妈为女儿留学募捐200万”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这位妈妈说,女儿在美国读高中三年花了110万,现在要读大学,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只能向社会求助。消息一出,网友们炸开了锅:留学是个人选择,凭什么让全社会买单?
110万留学费,砸出了什么?
这位妈妈在募捐帖子里说,女儿从小成绩好,初中就去了美国读私立高中。三年下来,学费、生活费、住宿费、活动费……七七八八加起来110万。现在女儿被美国某大学录取,一年学费就要50万,四年下来得200万。家里之前为了供女儿留学,已经卖了房子,现在实在凑不出钱,只能求社会帮忙。
乍一听,这妈妈挺可怜。可细琢磨,问题就来了:留学是个人选择,不是刚需。家里有钱,送孩子出国长见识,没问题;家里没钱,非要砸锅卖铁供孩子留学,那就得掂量掂量了。更关键的是,这110万花出去,到底砸出了什么?
有网友扒出,这位妈妈的女儿在美国读的高中,确实是个私立名校,但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不少。有的学生家里条件一般,靠奖学金和打工也能读下来;有的学生家里有钱,挥金如土,今天买包明天旅游。这位妈妈的女儿属于哪类?没说。但110万的花销,显然不是普通工薪家庭能承受的。
募捐背后,是“教育焦虑”还是“面子工程”?
这位妈妈为啥要募捐?表面看是没钱,深层次可能是“教育焦虑”。现在不少家长觉得,国内教育“内卷”严重,孩子从小学奥数、学钢琴、学英语,累得半死还未必能上好大学。与其这样,不如早点送出国,接受“素质教育”,将来回来更有竞争力。
可问题是,留学真能解决“教育焦虑”吗?有位留学回来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本科四年,花了200多万,回国后找工作,月薪才一万出头。他说:“要是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在国内读个985,省下的钱够买套房了。”
更关键的是,留学不是“面子工程”。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出国了,自己脸上有光,在亲戚朋友面前能“挺直腰板”。可这种“面子”,是用孩子的未来和家里的积蓄换来的。万一孩子留学后不适应,或者学无所成,这“面子”还能撑多久?
社会募捐,该不该为留学买单?
这位妈妈发起募捐,理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可社会募捐的本质是什么?是救急不救穷,是帮那些遭遇突发灾难、重大疾病的人渡过难关。留学是个人选择,不是“急”,也不是“穷”,更不是“灾难”。
有网友说:“我要是募捐200万买房,大家会捐吗?”肯定不会。因为买房是个人消费,不是社会责任。同理,留学也是个人消费,不该让社会买单。
更关键的是,这200万要是捐了,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公平吗?有的孩子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有的病人因为没钱,看不起病。他们的需求更迫切,更值得社会关注。把200万捐给一个留学家庭,对这些人来说,是不是一种“资源错配”?
家庭教育,该不该“砸锅卖铁”?
这位妈妈的做法,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家庭教育该不该“砸锅卖铁”?有的家长觉得,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哪怕卖房卖车也在所不惜。可这种“砸锅卖铁”的教育,真的对孩子好吗?
有位心理学家说,孩子成长需要的不只是钱,还有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家长为了供孩子留学,卖掉了房子,欠了一屁股债,孩子知道了会怎么想?可能会觉得“我是家里的负担”,或者“我必须成功,否则对不起父母”。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
更关键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砸钱”。有的孩子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和能力,孩子照样能成才。反之,有的孩子家里有钱,但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孩子反而可能走偏。
留学不是“唯一出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不少家长觉得,留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可事实上,留学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国内有985、211,有双一流,有各种专业和方向,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
有位留学回来的学霸说:“我在美国读的是计算机,回国后发现,国内的技术发展很快,很多领域已经领先。要是我当初留在国内读,可能现在发展得更好。”
更关键的是,留学不是“一劳永逸”。有的孩子留学后不适应,或者专业选错了,回来后找不到工作;有的孩子留学后学会了“享乐”,反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这些例子都说明,留学不是“万能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家长该反思: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这位妈妈发起募捐,背后反映的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可家长该反思: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出国、赚大钱,还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有品德、有能力、有幸福感的人?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