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948年2月,重庆城内白色恐怖正盛,一个叫谭正伦的女人抱着1岁多的男孩,敲响了地下党联络点的门,这个孩子不是她的,孩子的父亲已经战死,母亲被关在渣滓洞。
谭正伦做了一个决定:把自己9岁的儿子送进孤儿院,全力抚养这个"敌人"的孩子。60年后,这个孩子成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
假夫妻变真夫妻的革命年代
1943年,重庆的冬天格外寒冷。
彭咏梧接到组织指令时,内心五味杂陈,组织要他与一个叫江竹筠的女同志假扮夫妻,掩护身份。彭咏梧想到远在云阳老家的妻子谭正伦和8岁的儿子彭炳忠。
他已经与谭正伦结婚8年,谭正伦是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女子,性格温和,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彭炳忠聪明伶俐,是他的骄傲。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16岁时因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外婆四处求情,他才勉强留校。
1931年考入云阳县城中学时,九一八事变刚刚爆发,进步师生的影响让他开始阅读马列书籍。
组织的决定容不得商量,为了安全,彭咏梧必须断绝与老家的一切联系。
江竹筠比彭咏梧小5岁,10岁就在重庆织袜厂当童工,因为个子矮,老板专门给她做了高脚凳。
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带着她投奔重庆的兄弟,父亲游手好闲,家境贫寒,她加入地下党已经4年,经验丰富。
两人住进了中央信托局分配的小屋,白天各自上班,晚上秘密开会,江竹筠负责《挺进报》的编辑发行,彭咏梧主持重庆地下党工作。
彭咏梧患有严重肺病,工作繁重,每当他工作到深夜,江竹筠就把煮好的莲米汤送到桌前,两人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相知相恋。
假戏慢慢变成了真情。
1945年,组织正式批准两人结婚,彭咏梧对江竹筠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会向她解释的。"江竹筠点头:"幺姐也不容易,我们不能忘了她。"
1946年4月,彭云在成都出生,江竹筠剖腹产时做了绝育手术,这是她唯一的孩子。
生死托孤的艰难抉择
1947年10月,形势急转直下。
彭咏梧和江竹筠即将奔赴川东组织武装暴动,彭云才1岁半,带在身 边太危险,江竹筠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选:谭正伦。
她给从未谋面的"情敌"写了一封信,信中和盘托出彭咏梧再婚的事实,请求谭正伦来重庆照看彭云。
此时的谭正伦已经6年没有丈夫的音信,1941年彭咏梧曾写信要她带儿子去重庆团聚,谭正伦考虑到彭炳忠正出麻疹,家里还有债务要还,回信说暂时不去。
她想着丈夫衣食住行没人照料,还时时处在危险中,痛哭了一整夜。
谭正伦收到弟弟谭竹安转来的信时,正在纺织作坊忙活,她看完信,沉默了很久,丈夫6年音信全无,原来是另娶了他人。
她没有哭闹,没有抱怨,第二天就开始变卖家产,准备动身,邻居们都劝她:"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去重庆那么危险的地方干什么?"
谭正伦只说了一句:"他们是为了革命。"
1948年2月,谭正伦带着9岁的彭炳忠抵达重庆,她从江竹筠的战友手中接过彭云时,孩子正发着高烧,谭正伦心疼地抱紧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她不知道,彭咏梧已经在一个月前战死在巫溪。
1948年1月16日凌晨,彭咏梧率领游击队被敌军包围,他为掩护受伤战士突围,身中数弹,临死前吞下怀中的机密文件,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挂在城楼示众,年仅33岁。
江竹筠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决定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她给谭正伦写了唯一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为了不让谭正伦伤心,没有透露彭咏梧已经牺牲的消息。
1948年6月,她在万县被叛徒出卖,关进了渣滓洞。
无声的伟大与痛苦的选择
重庆解放后,谭正伦带着两个孩子住进了"脱险同志联络处"。
她满怀希望地等待彭咏梧和江竹筠归来,一天天过去,始终没有消息,谭正伦打听到渣滓洞的幸存者,才知道江竹筠已经遇害。
1949年8月26日,江竹筠在狱中用筷子磨成竹签,蘸着棉花烧成的灰制成墨水,在毛边纸上写下托孤遗书:"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
两个月后,江竹筠在重庆解放前夕被杀害。
她抱着3岁的彭云,在歌乐山的荒草中找到了江竹筠的遗骨,谭正伦跪倒在地,哭道:"好妹妹,我把云儿带得好好的,就盼着你回来呀。"
组织分配工作时,谭正伦完全可以进机关当干部,她主动要求到市委第一托儿所当保育员,原因很简单:方便照顾彭云。
为了不分心,她做了一个残酷的决定:把亲生儿子彭炳忠送到条件艰苦的歌乐山孤儿院,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彭炳忠自己。
谭正伦每月工资只有30块钱,为了照顾还未断奶的彭云,她甚至想过把彭炳忠卖掉,最终还是舍不得,只能把他送进孤儿院。
组织提出由国家抚养两个孩子,谭正伦拒绝了。她说:"云儿的父母为革命牺牲了,我要亲自把他养大。"
彭云后来回忆:"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住校,政府补贴很微薄,谭妈妈在艰苦条件下把我们抚养成人。"
谭正伦对两个孩子要求极严,她担心彭云因为烈士子女的身份受到优待会骄傲,经常提醒他要谦逊低调。每当彭云志得意满时,她就说:"想想你母亲的嘱托。"
彭炳忠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考入四川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路从讲师做到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和电子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彭云的成就更加耀眼,1970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与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1975年调到北京四机部电子研究所当工程师。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取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后来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深造。
他先后在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一家知名出版社看中他的博士论文,请他担任第一作者。
从此,彭云留在美国工作,成为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更是青出于蓝。他在美国读中学时数学成绩优异,1991年入围"少年诺贝尔"的美国西屋奖,是中国内地赴美中学生中唯一入围者,1993年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
1976年,谭正伦准备去北京看望刚出生的孙子彭壮壮,临行前突发高血压去世,年仅59岁。
她没能看到彭云事业的辉煌,也没能看到彭壮壮后来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
历史的另一面
这个故事揭示了历史教科书里看不到的另一面。
革命年代的情感纠葛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彭咏梧、江竹筠、谭正伦三个人的关系,放在今天也会引起争议。组织安排假扮夫妻,最终假戏真做,原配妻子默默承受一切。
谭正伦的选择超越了个人恩怨,她没有把彭咏梧的"背叛"迁怒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反而把"情敌"的儿子当作亲生骨肉。
更震撼的是,为了照顾好彭云,她宁可把亲生儿子送进条件更差的孤儿院,这种牺牲精神,已经超越了人性的一般范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谭正伦带着彭云东躲西藏,机智地与特务周旋,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敌人想抓捕彭云来威逼江姐就范的阴谋没有得逞。
历史往往只记住英雄,遗忘平凡人的伟大,江竹筠成为家喻户晓的"江姐",彭咏梧被写进革命史册,谭正伦的名字却很少被提及。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仲秋元说过一句话:"谭正伦这个彭咏梧烈士的第一夫人不简单,是个无名英雄!"
彭云定居美国后,很多人质疑他没有完成母亲江竹筠的遗愿,江竹筠在托孤遗书中写道:"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彭云坦承:"母亲的遗愿,我只完成了一半。"他在海外取得学术成就,算是为国争光。
至于回国建设,他说:"我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想不好回国做什么,似乎找不到着力点,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这个故事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谭正伦选择了宽恕和大爱,彭云选择了在异国他乡发光发热。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让我们思考: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现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伟大的,什么是平凡的。
谭正伦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无条件的爱,这种爱超越了血缘,超越了恩怨,超越了个人得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正伦还想着去看望孙子,这个善良的女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人,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什么。
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