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蜜月期起源于清朝末年,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就十分密切。李鸿章特别钟爱德国的克虏伯大炮,购买了数千门,还有北洋水师的定远舰也是德国造的。此后,中国有不少人去德国留学,其中很多人都在柏林军事学院进修,这在电视剧《雪豹》中也有所体现。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紧张,国民政府减少了对日本的派遣,转而与德国建立起亲密关系。德国需要中国的廉价矿产,而中国则需要德国的武器装备,两国因此走到了一起。
二战期间,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希特勒曾希望中国加入,但遭到了中国方面的拒绝,于是选择了与日本结盟。然而,德国一直对中国怀有好感,对国共双方产生了影响。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是从德国传入中国的。
德国的军事装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对中国纠缠不休,许多人预见到中日之间将爆发战争。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与德国政府进行了紧密的军事交流,从装备到人才的引进,包括派遣军事人员到德国学习深造。
那个时期在德国留学的中国人有邱清泉、桂永清、黄维等人。邱清泉以黄埔军校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派去德国深造,回国后写了大量关于在德国学习的著作,影响深远。黄维则在军事中将的职位上被派往德国学习,原本计划学习一年,但因抗战爆发提前回国参战。
德国的军事理论在全球也是最优秀的,柏林军事学院是全世界最好的军事人才培养地,那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德国还派遣了大批的军事顾问到国民政府,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斯·冯·塞克特,他是被誉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人物。他卸任后,被他的副手法肯豪森接替,帮助中国组建和训练德械师,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法肯豪森坚持留在中国,即使希特勒威胁要软禁他全家也不退缩。
但随着德国与日本结盟,德国开始撤回在中国的顾问,甚至以没收财产和取消国籍的方式威胁要求他们回国。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德国顾问留在中国工作,其中巴伦斯班格、赫兹伯格等人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有不少德国顾问战死疆场。
这些装备、顾问团都是中国用战略物资换来的,上至稀土,下至猪鬃应有尽有。中国是亚洲产钨大国,1932年至1938年,中国钨产量占据了世界总量的37.6%。德国每年从世界购入的半数钨,60%到70%都向中国进口。
国民政府与德国有早期接触,当时西方国家为了遏制德国,对德国实施各种限制、甚至禁运。对于资源丰富但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来说,德国是一块巨大的经济蛋糕。德国的装备,如钢盔、毛瑟步枪甚至军靴,尽管价格较国际标准高出20%,但对于与日本作战的中国军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由利益来决定。德国接纳国民党派往德国留学的学生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在电视剧《雪豹》中,虽然周卫国毕业于黄埔九期,不能去德国留学,但这也体现了历史的背景。
总之,中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抗日战争前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给中国军队提供了战略物资和军事顾问的支持。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两国的关系有所变动,但德国对中国的影响依然深远。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