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境乌托邦
2025年7月初的东京,便利店货架上的应急食品被抢购一空,社交媒体“7月5日大灾难”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次。
这场席卷全球的恐慌风暴,起源于日本一位隐居漫画家26年前的梦境记录——龙树谅在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中,用颤抖的笔触写下“2025年7月5日凌晨4:18,菲律宾海域海底爆炸引发百米海啸,吞噬日本1/3国土”的预言。
龙树谅,这位1954年出生于横滨的漫画家,从1976年开始记录自己的“梦日记”。
1999年结束漫画家生涯时,她将青少年时期梦境绘成的短篇故事结集出版,封面赫然标注着“大災害は2011年3月”(大灾难在2011年3月)。
当时初版仅印刷3000册,几乎无人问津。
转机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
当东日本9.0级大地震撕裂仙台海岸线,造成约18500人死亡时,震惊的日本网民突然发现龙树谅的“预言”竟与灾难日期惊人吻合。
这本被遗忘的漫画瞬间身价暴涨,拍卖价飙升至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龙树谅也被冠以“日本龙婆”的称号。
2021年,出版社趁势推出《我所看见的未来 完全版》,书腰印着刺眼的宣传语:“真正的大灾难将于2025年7月降临”。
书中新增内容详细描述了梦境细节:
菲律宾与日本间的海底爆炸式喷发引发超规模海啸,甚至导致台湾、菲律宾等地因陆地抬升连成新大陆。
出版社将模糊的“2025年7月”具象化为“7月5日凌晨4时18分”,这个精确到分钟的时间点,成为击溃民众心理防线的最后一颗子弹。
01
面对席卷全日本的恐慌浪潮,2025年6月,71岁的龙树谅在自费出版的自传《天使的遗言》中无奈澄清:
梦境≠预言:“做梦日期≠灾难发生日”,7月5日仅是记录梦境的时间,出版社为营销添加具体日期与己无关;
被曲解的创作:她本意是“留下真相而非煽动恐惧”,但《完全版》的创作方向被“导向商业主义”,令她无法接受;
自我辩解的矛盾性:她虽未完全否认预言可能性,但呼吁民众“提升防灾意识,而非盲目恐惧”。
科学铁壁:地震预测的真相
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在7月2日的凤凰卫视专访中斩钉截铁地否定:
“7月5日大地震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谎言”当前技术仅能预警地震(提前数十秒),或评估长期概率,无法精确预测具体日期。
地震学界的共识更彻底打破了预言迷梦:
技术局限:全球科学界公认地震预测仍是世界级难题。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超级计算机每天模拟10万种地震情景,也只能给出概率性判断(如东京湾未来30年发生8级地震概率70%),无法锁定具体日期;
数据证伪:鹿儿岛吐噶喇列岛6月21日-7月3日发生911次有感地震(最高5.5级),被网民视为“末日前兆”。
但专家分析这是琉球海沟后侧的常规震群活动,与311大地震前兆模式完全不同;
地质悖论:预言中“陆地抬升连成大陆”需9-10级地震能量,远超地质运动极限,彻底违背板块构造原理。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TikTok上,AI生成的“地震模拟视频”播放量达2.3亿次。
早稻田大学教授佐藤健剖析了谣言扩散的心理学机制:
权威错觉:利用2011年预言“巧合”建立虚假可信度;
具体性效应:“凌晨4时18分”的精确表述增强真实感;
损失厌恶:灾难的毁灭性后果激活“宁可信其有”心理3。
出版社通过“模糊描述+具体日期”的营销策略,让《完全版》销量飙升至38万册,远超初版的5000册。
而讽刺的是,科学辟谣信息的网络曝光量仅为谣言传播量的1/1742。
02
预言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日本旅游业遭遇重创:
旅游退订潮:香港赴日机票退订率超10%,台湾游客退订率飙升至50%以上,部分航线(如仙台航线)直接暂停运营至10月;
消费行为异化:日本超市防灾包销量激增300%,应急食品货架被扫空,甚至出现寺庙“身后事预约”服务。
政府被迫接招
日本政府启动“多维辟谣”机制:
首相官邸官网每小时更新地震监测数据;
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会展示龙树谅1999年漫画中10个“未实现的预言”(如“2003年东京大地震”);
文部科学省向全国中小学发放《科学防灾指南》,教育学生识别谣言特征。
03
日本历史上末日预言引发的社会动荡屡见不鲜:
1976年“东京沉没”预言:自称“先知”的本田宗一郎预言“1980年东京沉陷”,导致东京房价暴跌15%,最终以公开道歉收场;
2012年行星撞地球谣言:“Nibiru行星撞击地球”引发食盐抢购潮,尽管NASA多次辟谣,仍有12%民众“半信半疑”。
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将这种现象称为 “创伤记忆的代际传递”。
1923年关东大地震(14万人死亡)、1995年阪神大地震(6434人死亡)、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三次巨灾在日本国民心理刻下无法磨灭的烙印。
《日本沉没》的世纪回声
预言风波的深层文化根源,可追溯至1973年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
这部描绘日本列岛因地壳变动沉入海底的科幻巨著,销售超过400万册,先后被改编成两部电影(1973、2006版)和动画剧集(2020版)。
2006年电影版中,关东地区沉入海中的特效场景耗资20亿日元,观影人次突破650万——印证了日本民众对灾难叙事的复杂情结:既是恐惧宣泄,也是心理预演。
真实的断层:南海海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7月5日预言被证伪,但日本面临的真实地震风险令人窒息:
概率飙升:2025年3月日本政府《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将未来30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概率从70%上调至80%;
死亡预估:最坏情境下死亡人数或达29.8万,其中21.5万人将死于海啸,需疏散灾民可能高达1230万人;
物资短板:全国仅30个市町村备足3天应急物资,婴儿奶粉、成人纸尿裤等关键物资严重短缺。
04
从末日预演到日常防灾:日本的生存哲学
企业界的理性应对
面对恐慌,日本企业展现出镇定务实的防灾文化:
交通领域:JR东日本宣布7月5日不调整列车运行,但增加应急物资储备;
建筑业行动:三菱地产对旗下50栋高层建筑进行抗震检查,开放避难场所参观;
保险创新:保险公司推出“谣言相关取消险”,保障因恐慌取消旅行的损失。
科学防灾的“3·7·30法则”
日本防灾协会借机推广 “3·7·30”防灾原则:
3天饮用水:每人每天3升;
7天食物:罐头、压缩饼干等不易腐食品;
30天生活必需品:药品、卫生用品等。
东京都数据显示,谣言传播期间家庭应急包销量增长45%,但其中60%是首次购买——凸显常态化防灾教育的缺失。
05
7月5日的太阳如常升起。
当预言失效的时刻来临,这场席卷全球的闹剧为数字时代的灾难认知留下深刻启示:
“我经历过真正的灾难,它教会我:最可靠的预言,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个准备。”——东日本大地震幸存者铃木康介
每一次谣言危机都在推动防灾体系进化。
2012年谣言后日本建立“谣言快速反应中心”;2016年熊本地震后开发预警App的“谣言过滤”功能;本次事件中气象厅首次用AI识别社交媒体地震谣言,准确率达92%。
龙树谅在《天使的遗言》中的剖白,或许是对这场风波的最佳注脚:
“我们不应该盲目恐惧,而应该提升防灾意识。这些梦境穿透时代噪音,映出我们内心的不安,但面对未知,理性与准备才是盾牌。”
当富士山依然映照着宁静的霞光,这个地震频发的岛国继续着它的日常。
超市货架重新补满商品,机场重现游客身影,而每个日本家庭的壁橱里,那个装有矿泉水、干粮和收音机的应急包静静伫立——里面装着属于这个民族的生存哲学:不迷信末日预言,但为每一个明天做好最周全的准备。
文/情境乌托邦
2025年7月5日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