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卡卡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种排名没有实际意义。”
当“QS世界大学排名2026”出来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国内,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排名竟然没进前十。
而更有意思的是,我国有一所大学的排名竟然超过了清北,这是哪所大学呢?
QS 榜单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的发布,再次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推向舆论中心。
这份由英国教育咨询公司主导的年度榜单,以其商业属性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评价坐标系 。
麻省理工学院连续十四年蝉联榜首,其在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10%)、师生比(20%)等指标上的绝对优势,实质是全球高等教育话语权的具象化呈现。
中国高校在此次排名中呈现出复杂的生态分层。
香港大学以全球第 11 位的成绩跃居中国院校榜首,较 2024 年提升 5 位,其国际师生比(15%)与国际研究网络(5%)指标得分显著,印证了 “亚洲国际化学术枢纽” 的定位。
内地高校中,清华大学从第 20 位升至并列第 17 位,北京大学维持第 14 位,两校在 “学术引用率”(20%)维度的进步尤为突出。
根据 Scopus 数据库统计,2020-2024 年两校在《自然》《科学》子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同比增长 32%。
然而当 QS 的 “商业滤镜” 扫过中国高等教育版图时,一组矛盾现象引发深层思考。
哈尔滨工业大学(第 256 位)、北京理工大学(第 259 位)等以国家战略科技为导向的院校,为何在这场 “学术选美” 中集体隐身?
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商业排名体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价值错位 。
QS 指标体系中 “国际视野” 的权重(合计 30%),天然倾向于开放式办学模式,而国防特色高校因科研保密性要求,在 “国际学生比例”“海外合作论文” 等指标上必然处于劣势。
港校崛起的三重逻辑
香港高校在本次排名中的集体突破,实则是 “地缘优势 + 制度创新” 的复合产物。
香港大学的跃升轨迹尤为典型,其近年推行的 “跨学科学术集群” 计划,将工程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在 2024 年斩获 3 项 “未来科学大奖”,这种 “学术资本全球化配置” 模式,恰好契合 QS 对 “创新影响力” 的评估偏好。
更深层的动力来自制度设计,香港高校采用的 “全球招聘 + tenure-track” 制度,使其外籍教师比例平均达 45%,远超内地 “双一流” 高校的 12%。
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其工学院 87% 的教授拥有欧美顶尖院校博士学位,这种师资国际化直接拉动了 “学术声誉” 指标的得分。
而港校推行的 “全英文授课 + 海外交换必修” 模式,使其国际学生占比达 28%,在 QS “师生国际化” 维度形成分数累加效应。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内地高校的 “国际化困境”。
尽管清华、北大近年大力推进 “全球战略”,但受限于签证政策与科研保密要求,国际学生中攻读理工科的比例不足 15%,且多集中于非核心学科。
这种结构性差异,在 QS 的量化评分体系中被进一步放大 。
当香港大学的 “国际研究网络” 指标得分为 92.3 分时,内地某顶尖工科院校的同类指标得分仅为 41.7 分。
国防七子的沉默力量
在 QS 榜单的 “可见光谱” 之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正书写着另一种学术叙事。
这些被称为 “国防七子” 的高校,其科研产出遵循着与商业排名截然不同的评价逻辑 。
以哈工大为例,其在极端环境机器人、小卫星技术等领域的成果,多服务于 “探月工程”“火星探测” 等国家重大专项,这类研究因涉及技术保密,极少以论文形式公开。
2024 年该校某航天团队发表的 SCI 论文仅 12 篇,但其研发的月球车驱动系统却实现了 100% 国产化替代,这种 “非显性学术产出” 无法被 QS 的量化指标捕捉。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理工大学 “兵器科学与技术” 学科的毕业生中,65% 进入国防科研院所,其课程体系包含大量涉密的 “项目制教学”,这与 QS 推崇的 “开放式学术讨论” 范式形成天然冲突。
这种 “战略导向型” 高等教育模式,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 “大学影响力排名” 中同样面临评价困境。
当某国防高校的 “产业创新贡献”(隐形技术转化)无法被公开数据验证时,其排名自然会被边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院校缺乏国际竞争力。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其航空宇航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与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法国国立民航大学保持着长期合作,但这类基于国家间战略协议的合作项目,因涉及技术安全,极少对外公布具体成果。
这种 “低调的国际化”,与 QS 所倡导的 “可见性学术合作” 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其在 “国际研究网络” 指标上始终处于低分区间。
排名体系的认知祛魅
QS 排名的本质,是资本逻辑对学术场域的介入与重构。
其指标体系暗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预设。
当 “雇主声誉” 指标主要基于《财富》500 强企业的调研时,其评价结果必然向欧美高校倾斜。
数据显示,在 2025 年 QS 前 100 名高校中,欧美院校占比达 72%,而亚洲院校的平均 “雇主声誉” 得分仅为欧美院校的 68%,这种系统性偏差折射出全球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权力结构。
中国高校的应对策略正在分化:一类以清华、北大为代表,通过 “对标国际指标” 提升排名。
近年两校大幅增加国际学生奖学金投入,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比例已从 2015 年的 3.2% 提升至 2025 年的 9.7%。
另一类则坚守战略定位,如西安交通大学的 “储能科学与工程” 学科,尽管国际论文发表量较少,但依托 “西迁精神” 构建的产学研体系。
在 2024 年实现了 12 项储能技术的产业化转化,这种 “内涵式发展” 路径难以被商业排名量化。
在国际坐标系中锚定中国坐标
当 QS 榜单成为全球留学市场的 “消费指南” 时,中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格局。
香港高校凭借区位优势成为 “学术全球化” 的先锋,清华北大在开放竞争中构建 “中国标准”,而国防特色院校则在隐形战线筑牢国家科技安全防线。
这种多元发展路径,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成熟的标志。
正如教育部某研究报告指出:“一流大学的评价不应只有一种尺度,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大学,同样是民族的脊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高校在 “非 QS 维度” 的突破正在改写国际认知。
根据自然指数2025 年数据,中国高校在化学、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已超越美国,清华大学在 “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 上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些 “硬核指标” 虽未被 QS 纳入评价体系,却真实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跃迁。
结语
QS 排名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高校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影像。
但真正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超越商业评价的短视逻辑。
当香港大学在国际舞台展现 “学术软实力” 时,当国防七子在国家战略中锻造 “科技硬实力” 时,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完整光谱。
或许正如教育家梅贻琦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种 “大师精神” 的培育,既需要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更需要坚守初心的战略定力,而这,正是超越榜单之争的教育本质。
你觉得国防七子要排在什么水平呢?
参考资料:
【1】QS世界官网-QS世界大学排名2026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