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涟,字文涛,号陶然,河南南阳人,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冶金学家,于1933年-1938年、1946年-1950年,“两度九载”任焦作工学院院长。他学兼中西,一生矢志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有坚定的大学理想与信仰,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与造诣,更有开阔的视野与胸襟。他一生抱朴守拙,臻于至善,诲人不倦,奋斗不殆,一如其名“清涟”。
少年立志,振兴中国工业
张清涟乳名单字一个“荷”,1896年盛夏8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白庄的张氏望族。其祖父张光云在清同治、光绪年间被授职县丞。父亲张嘉谋为清末举人,与当时的蒋恢吾等人并称“中州八大名流”,曾任内阁中书,协助河南省教育行政,加快了河南高等教育由封建科举向近代科学的转变进程,是近代河南教育界“北李南张”中的“南张”。
张清涟
张清涟身为张家长子,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他天资聪颖,酷爱学习,自牙牙学语开始,就由其祖父张光云教授私塾课程,经史诗词无不诵读,为他深厚的人文造诣的养成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中学时期的张清涟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接受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思想。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其父亲被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受邀到湖北进行访问。年幼的张清涟随行父亲,曾先后到访我国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
高大的厂房、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机器、光着膀子干劲十足的工人等都与当时陈腐、阴暗、恶势力横行的旧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为年幼的张清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矿冶,为河南创建像大冶那样的铁矿,像汉阳那般的炼铁厂。”由此,“振兴中国工业”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随后,张清涟考入北京大学矿冶门,为实现自身“振兴中国工业”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攻读,尤其喜爱地质学家李四光、翁文灏等教授讲述的地质、矿冶课程。为了继续深造,他考取了河南省的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冶金系攻读冶金理论,毕业后又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匹兹堡卡内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学校学习。留学期间,张清涟坚持学以致用,先后在科罗拉多钢铁厂、底特律市福特汽车公司炼铁厂等公司实习,并与那里的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张清涟对于学习钢铁冶炼有着极高的热忱,他在1921年曾写诗《钢铁篇》表达自己的学习热情:“缅维辛亥之仲秋,烈血染江水悠悠。众流赴海犹建国,国难未已可娱游?……君不见中华国基犹未固,亟合力兮期完美。”
1923年8月,他毅然回到祖国,在当时窘困、落后,甚至连完整的主权都不具备的旧中国,开启了为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青年奋进,实践教育救国
归国后的张清涟首先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一些大工厂。他先后在陕西镇安铜矿、河南焦作宏豫铁矿公司等工作,矢志为矿冶建设奉献力量。遗憾的是,他的雄心壮志遭到了来自外界军阀势力的打压。屡次碰壁的张清涟终于看清了旧中国的腐朽,绝望中的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接受父亲张嘉谋“教育救国”的思想,开启了他的办学生涯。
自1925起,张清涟先后在一些中学、专科学校等任教,教授的学科十分广泛,涉及英文、化学、矿物学、地质学等。这些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才干,为今后的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而立之年的张清涟被聘为福中矿务大学教授。此时的福中矿务大学办学已逾八载,在前任校长张仲鲁的带领下已颇具规模,但在 “五卅”革命风暴后,由于英国福公司无法提供充裕的办学经费,学校正面临极度的经济窘迫。次年春夏之交,中原大战爆发,学校更加岌岌可危。
1931年春,为了坚持办学,校董会重新聘任张仲鲁担任校长,并聘任张清涟为秘书,协助张仲鲁的工作。不久,在张仲鲁的推动下,福中矿务大学易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此举弱化了英国福公司对学校的影响,凸显了该校追求教育独立的办学原则。两年之后,张仲鲁被外聘为南京中央大学总务长,校董会聘请张清涟为代理院长,不久,正式聘张为院长。由此,张清涟正式开启了他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路程。
右二为张清涟,1933年摄于开封
就职期间,张清涟治学精进、擘划有方。“从严治校、规范治学”,“以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适应社会之需要为宗旨。”他先后修编了校董会章程、学院组织大纲、院务、总务等各式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聘人设计了校旗、校徽。1935年春,他还邀请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了《焦作工学院校歌》。
为解决学校面临的经济问题,张清涟四处奔走,积极游说各方,为学校建设筹措经费。他还提倡全体师生共克时艰,紧缩开支。为了给大家做出表率,张清涟主动从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拿出100元(占工资的1/3)作为学校经费。在校董李文浩、中原公司胡石青、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人的支持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终于有所缓解,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教学方面,张清涟一方面奔波于南京、北平、上海等地聘请李葆初、张伯声等“曾留学欧美,对于工学颇有造诣”的名师来校执教,特聘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等担任名誉校董。并在学校调整科系,有采矿、冶金、路矿、水利等四系。另一方面他还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为蓝本,革新教学内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采用原版教科书,实行双语教学;积极创办学术刊物,邀请著名地质学家、矿冶专家到校讲学;还为部分经济困难、品格优良的学生提供贷奖学金。同时,张清涟还坚持倡导学以致用,积极选送学生到开滦煤矿等国内矿场以及水利、公路部门实习。
烽火连天,奋起救亡图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举世惊骇。学院迅速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和抗日义勇军,张清涟积极参与其中,并开始深刻反思了当下教育在体育和军事训练方面的不足。
事后,张清涟在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宿舍后空地开辟为运动场,建立了篮球、网球等运动队,聘请军事教官,为同学们讲授军事知识,将军事训练列入教学计划。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他从驻豫绥靖公署等地借到大刀、七九步枪、子弹、自制迫击炮模型、旗帜靶当若干,供同学们练习使用。张清涟身为校长,亲自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军事课程,进行长达3个小时的行军。1933年,一次校阅活动遇雨,张清涟当场作诗:“巍巍中华,民性中和;强敌侵暴,惟日滋多。学生义勇,荷枪执戈……驱除倭寇,还我山河。”
私立焦作工学院篮球队
1933年,英国福公司制造了镇压焦作煤矿工人的“五一三”惨案。日前的训练终于派上了用场,张清涟支持学院建立“五一三”惨案后援会,与矿区人民一起掀起了反帝运动,迫使英国福公司答应了工人的条件,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936年11月,日军进犯绥东。听闻我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张清涟毅然率领师生代表,自北平携带锦旗和食品到归绥(今呼和浩特)慰劳前线战士,并写出了《归绥劳军》组诗,其中有“马草裹尸意气豪,抗战功勋北斗高。”的诗句。12月返校后,又组织学生深入矿井和市区,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并且在焦作发起募捐活动,募集钱款580余元,汇寄《大公报》,委托其慰劳前方将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中原地区的安全渐受威胁。10月,教育部和校董会要求学院“西迁”。张清涟教授当即选定西安端履门为临时校址,率领全院师生将教学设备等悉数西迁。仅一个月后,西迁工作已经尽数完成,在中学教室及机械厂厂房复课。
陕西西安办学旧址
1938年初,日机轰炸西安,潼关告急。3月,张清涟再次率领全校师生沿陇海铁路西迁,“峡谷寒风,陇州暮雨;关山晓月,驿路晨霜”,经陇县、固关,翻越关山,行程百余里,最终到达甘肃天水,于南郊水月寺复课。7月,张清涟在抗战一周年大会上讲话,教育全院师生“学好建设本领,积极抗日救国”。会场上悬挂着师生自己编写的“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工程建设,当前责任不让人”的楹联。
为集中师资和设备,巩固和发展抗日后方的工程教育,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将私立焦作工学院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学院,张清涟任筹委会委员。1938年8月,张清涟再次率领师生,将160吨图书、仪器、设备等从甘肃天水迁至陕南。至此,近一年的西迁工作告一段落,由于焦作工学院是完整西迁,图书、教学工具、实习工厂齐全,为西北工学院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激烈的战争和繁忙的西迁工作中,张清涟没有忘记学生们。1939年6月,在张清涟的赞助下,原焦作工学院师生于陕南成立焦作工学院校友会,他为应届毕业生赋诗赠别:“秦楼高百尺,登楼望川流……少年盛意气,逆旅辞朋俦……倘能用所学,何必同衾稠?送君乘长风,万里展鸿猷。”
黎明破晓,冲破最后黑暗
1939年8月,张清涟外聘到广西大学任职。1940年,焦作工学院名誉校董、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张清涟在《广西日报》上著文悼念。
次年,因白崇禧到校视察,斥责学校对学生训导不力,张愤而辞职,转聘西北大学教授。期间,他积极筹办毓文铁工厂,希望为西北工学院增加经费,为抗战献力,不想却处处碰壁,遂喟然写下《沉醉东风》:“雾重庆金碧辉煌,尘长安酒肆猖狂。不羡千钟禄,但愿一杯香。时雨新霁槐荫凉,疏星淡月透光芒,无所折腰意境畅。”
1941年8月,父亲张嘉谋积劳成疾病逝,张清涟遂辞职为父守丧,在家中整理父亲的遗著和诗文共计7册10卷。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欣喜若狂。张清涟看到希望,不辞辛劳往返于西安、重庆、开封等地,为恢复私立焦作工学院而努力。次年夏天,焦作工学院在洛阳复校并开始招生,张清涟与昔日的老教授、老职工们在战后终于重逢,喜不自胜,吟诗助兴:“洛下重逢篱下香,分飞劳燕越关梁。……三月荩筹功甫竟,十年离恨话偏长。欣闻南都三秋熟,庐舍岿然菊正黄。”
在洛阳关林复校办学
然而,“提起精神”、“建设新焦工”的口号还未喊出口,学院又开始了新一次的分拆和迁址。不久,机械系合并于西北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则迁至郑州。1948年6月,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开封后,国民党教育部旋即训令学校南迁。9月,学院迁至江苏苏州。张清涟多次往返南京、上海等地筹措经费,但师生仍然逃脱不掉饥饿和贫困的窘迫命运。他每日步行十余里上班,外出工作来不及吃饭就吃烤红薯充饥,目睹了上层权贵的奢侈生活后,他愤然写下:“……写不尽,离愁字;平不尽,伤心事。看权贵鼠窜,车马拥挤。……待他年晓鸡破春晓,宝欢娱。”
苏州办学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横渡长江,并解放苏州,“晓鸡”真正报晓了。破晓时刻来临,8月,接到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命令,张清涟高兴地率领200多名师生于9月18日回到了阔别12年之久的私立焦作工学院,于原址正式复课,并且由政府拨给经费。学校获得新生,由“私立”改为“国立”。
辛勤耕耘,拥抱平凡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焦作工学院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张清涟于1950年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张清涟愉快地服从国家决定,率领焦作工学院冶金系全体师生,并入在沈阳的东北工学院。1953年,张清涟辞去管理职位,开始全力投入教学和著述工作。他先后开设《普通冶金学》、《地质学》等多门课程,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还参与了《冶金大辞典》、《英汉冶金词典》等书籍的编写工作,为我国的现代冶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清涟编著的词典
1977年,耄耋之年的张清涟仍旧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进《英汉双解钢铁冶炼词汇》的编篡之中。1979年5月8日,张清涟工作至22时,忽感背部剧烈疼痛,翌日清晨,咯血不止,学院领导紧急将他送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诊断为肺癌晚期。患病期间,张清涟始终神态安详,甚至在咯血的间隙都仍在向身边的助手交代工作,直到5月13日昏迷不醒,方才停止。14日,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56个春秋的张清涟因肺癌溘然长逝,享年83岁。
1982年5月,张清涟的小女儿为纪念父亲逝世三周年写到:“先父名清涟,廉洁度一生。生性君子花,一世伴清风。学深不可测,德高见赤诚。谦恭复严谨,我辈之典型。”
组 稿/牛雨蕾
本期编辑/牛雨蕾
内容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史》、网络等
责任编辑/刘澍涛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79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