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4 日零点起,中美相互征收额外港口服务费正式生效,引发航运市场震荡。
美方细则明确三类收费:中国拥有 / 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 50 美元(2028 年涨至 140 美元),按一艘 12000TEU 集装箱船计算,单次靠港成本直接增加 365 万元;中国建造的船舶按 “18 美元 / 净吨或 120 美元 / 箱” 取高收费,外国造滚装船每净吨收 14 美元,欠费船舶将被禁止装卸。
中国反制措施同步落地:对美籍集装箱船、LNG 运输船等,对等征收每净吨 50 美元的特别港务费,同时加强美籍船舶在华港口的靠泊调度管控,确保 “收费对等、措施对等”。
美国:“三重冲击”,消费者埋单
政策落地,美国港口明显异动。洛杉矶港、长滩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较上周暴跌 20%,138 个中美航线航次被取消 —— 这是 2020 年疫情以来最快取消速度。
“成本最终会砸到消费者头上。” 美国零售商协会发言人表示,以进口家具为例,单箱运输成本增加 304 美元,终端售价或涨 8%;福特汽车也预警,汽车零部件海运成本上升将导致每辆车售价增加 500 美元以上。
更棘手的是能源出口隐患:美国 90% 的 LNG 运输船由中国建造,虽暂获豁免,但 2024 年美国 60% 的 LNG 出口依赖这些船只,长期来看能源出口 “命脉” 仍受牵制。美国港口协会测算,该政策将让本土港口年增 70 亿美元支出,可能导致 2 万港口就业岗位受影响。
中国:“大调运力”,韧性对冲
中国航运企业虽直面冲击 —— 中远海运、东方海外 2026 年将承担 15.3 亿美元额外成本(占全球航企总损失近五成),但应对动作迅速。
中远海运宣布调整:美线运力削减 22%,20 艘中国造船舶转至亚欧航线;同时增租 10 艘韩国造船舶运营美线,上海至洛杉矶航线加征 1000 美元 / 箱附加费,平衡成本压力。
产业端韧性更凸显:中国船企手持订单已排至 2029 年,2025 年上半年对 “一带一路” 沿线港口吞吐量增长 18%;商务部还联合欧盟日韩在 WTO 起诉美方歧视性措施,中国船东协会牵头组建 “国际航运公平联盟”,通过多边协作降低风险。
业内预判:美国 “阵痛难消”,中国转向多元市场
“美国想靠收费振兴造船业,根本不现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指出,美国民用船舶建造成本是中韩的 3-5 倍,2024 年仅造 10 艘商船,政策目标难以落地。
业内预计,若美方持续加码,2026 年中美海运量或再降 10%;而中国对东盟贸易占比有望突破 22%,通过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对冲风险。这场博弈中,美国消费者和港口经济首当其冲,中国则在调整中夯实全球航运话语权。
#中方对美船舶收费今起正式施行##特朗普的100%关税威胁是政治表演吗#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