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援助”中国那么多钱,为什么中国不懂得感恩呢?
最近,中国“93阅兵”仪式的顺利举行触动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这也使得某些人又开始老调重弹,声称明明日本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提供了那么多的帮助,到头来中国却似乎把这一切忘记了,丝毫不懂得感恩。
这些人口中所谓的日本对中国的帮助是指“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英文简称为ODA,从方式来讲可以分为:“低息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援助”三项,光是低息贷款,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日本就累计为中国提供了3.32万亿日元,约合2500亿人民币。
对此,中国从未遗忘。
可,问题来了,日本对中国提供的这些帮助真的完全毫无保留吗?
实际上,虽然ODA从字眼上来讲可以称之为“援助”,但真正的情况,却是日本不仅没有因此损失一分一毫,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贸易立国”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伴随着战事的彻底失败,日本国内那些因为战争而被掩盖的问题,如同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的涌现了出来。
于此背景之下,日本国内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者可以被称之为“走特派”,其声称鉴于日本海外势力的全部丧失,日本只能通过扶持本土产业来重振经济,提出应该建立起更加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一点与现在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
另外一派的态度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注定了日本在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势必无法自给自足。
所以,不管是出于现在还是未来的考虑,日本想要重振经济就必须发展国际贸易。
最终,在日本战后第三任首相吉田茂的拍板之下,“贸易派”成为了赢家。
但是,紧接着这又延伸出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日本到底该跟谁做生意呢?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国际局势。
往北,苏联虽是大国却自成一派,且不说在铁幕降临以后,苏联的贸易只跟自己人玩,就是日本国内“赖”着不走的那些美军,估计也不会乐意见到日本与苏联人勾肩搭背。
往西,欧美虽富却都以制造业立国,日本别说能不能掏得出让他们眼前一亮的东西了,能够不被反过来贸易倾销已然可以烧香拜佛。
那么,日本剩下的路便只有往东和往南,回归自身所在的亚洲圈子里。
可是,当时日本侵略行为犹在眼前,放眼整个亚洲,举目之间都是“血仇”,又岂会和日本做生意,买日本货呢?
在反复纠结之后,日本最终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支付战争赔款。
这其实也是当时很多被日本侵犯过的亚洲国家的诉求,例如菲律宾就曾公开提出过日本应该赔偿自己80亿美元,作为战争的补偿。
不过,80亿日本是不可能掏出来的,别说80亿,就是8亿都不行。
前面已经讲过了,战后的日本正因经济民生问题而濒临崩溃,根本无法支付战争赔款。
对此,吉田茂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用日本的“商品+服务”来代替金钱,一方面可以抵消“战争赔款”,另一方面也算是另辟蹊径,为日本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自此,摆在日本面前的所有难题全部解决,只差实践。
1954年,日本与缅甸率先达成协议,按照计划,日本将给予缅甸政府2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当然这一切不会以现金支付,而是换成日本产的公共汽车、铁路和一些机械设备,并且日本还需要帮助缅甸建设仰光巴鲁河水电站,只不过费用比起日本本土要高上个10%左右。
就这样,日本通过“赔偿外交”的方式为日本的海外困局打开了突破口,不得不说,这确实从客观上促进了日本战后的快速复苏。
几年以后,在“战争赔款”的基础之上,日本又发现了一个更为划算的买卖,那就是日元低息贷款。
1958年,日本与印度达成协议,日本向印度提供共计180亿日元低息贷款,分三年偿还,以此来支持印度展开第二个五年计划。
不得不说,这份协议对于当时穷困潦倒的印度来说确实充满了吸引力。
但是,日本相应的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一方面,这笔日元贷款只能用于购买产自于日本的设备,后续的基础设施也必须采用日本标准;另一方面当时的印度是铁矿石出口大国,日本要求印度往后保证优先满足对日本的铁矿需要。
实际上,从日本提出的这两项条件就不难看出日本的所图。
购买日本的设备、采用日本的标准,一来推销了自家的产品,一来又将印度绑上了自家的“战车”,后续印度不管是要对设备进行维修还是迭代升级,必然只能优先考虑适配日本的东西。
至于资源,那更是日本长久以来的心腹大患,通过一笔本就不会赔本的买卖来换取资源所有国稳定的供应,何乐而不为呢?
“以援助换市场,再用援助保资源”,日本的这套经济理论随着不断的实践,在20世纪后半叶越来越成熟。
不仅先后在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尼这些国家身上取得了成功,并且在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当中,还用这套“援助”的思路,以3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为代价,感动了一些中东国家,从而确保了自身的资源保障。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此时的ODA已经成为了日本促进经济的一种手段。
那么,在这样背景之下被日本盯上的中国,自然也不能草率的用“施舍”来一笔带过。
日本对华“援助”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奏响,中国走向了世界。
但是,发展经济不仅仅只是一句空话,彼时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缺少起步的资金。
于此背景之下,日本找到了中国。
1979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批准了第一次日本给予中国的“低息贷款项目”,共计3309亿日元,折合19亿美元,贷款利率为3%,限期30年还完。
虽然日本同样有规定这些贷款的用途,并且还有关于资源方面的诉求,但是单单从这些数字就能够看出,日本的这次“低息贷款”诚意,其实还是很足的。
根据我国当时的计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日本提供的这笔贷款,至少有57%完全是可以被视为“赠与”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出意外,而不出意外的话,意外是要出现了。
1984年,日本政府批准了第二次对华低息贷款,共计4700亿日元,利率同样在3%左右,诚意依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中国得到这笔贷款的第二年,日本与美国达成了《广场协议》,随即日元汇率开始一路飙升。
在1985年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还只有238:1,但是等到10年后的1995年,这一数字却上涨到了惊人的94:1,涨幅超过150%。
要知道,当时的国际贸易结算普遍是通过美元来完成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在80年代中国向日本所借的每一分钱,在还款时都要乘以2.5倍。
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一切都是日本有意而为之,但事实就是日本确实是这场交易中的最终获益者。
日本的“汇率陷阱”使得那些接受过日本低息贷款的国家深受其害,这也使得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所谓的“被援助国”都对日本很是不满,而计划准备接受日本援助的国家,更是就此彻底偃旗息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当中并不包含中国。
尽管汇率问题同样让中国承担了很重的还款压力,但相比之下,中国通过这些资金换取的建设成果其实是更加可观的。
所以,在90年代后,中国又分别三次接受了日本的低息贷款,加上80年代的两次,合计3.32万亿日元,约2500亿人民币。
坦率来讲,这些资金确实为中国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低息贷款是不是日本给予中国的恩惠呢?又或者说,这些援助,是不是可以视为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赔款”呢?
答案是否定的。
合作不该被视为恩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关于这些问题,不止是我们,根据当时负责对外贷款事宜的刘志成司长透露,国家也产生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但最终还是决定将其定性为“经济合作”。
原因有这样的几点:
日本的低息贷款是有条件的,从第一笔贷款旨在提升中国对日本的煤炭供应量,到后来的贷款中,所提及建设的中日合作项目,例如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学校等等,从事实上佐证了这些低息贷款绝非毫无限制。日本提供给中国的低息贷款,日本是获益的,就像我们前面说讲的汇率问题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提供贷款时的利息并不高,但是结合日元汇率这些年来的持续动荡,中国实际的还款数额比预计的要多得多,更别提那些合作的经济项目了,日本同样是获益者,所以中日双方在这其中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而非“施舍者与被施舍者”。尽管日本提供给中国的低息贷款数额很高,但如果要将其视为“战争赔款”的话,依然是不够看的,因为根据1972年中国所放弃的贷款数额进行计算,日本应该给予中国的战争赔款为1200亿美元,结合通胀换算到今天就是8600亿美元,即6万亿人民币,那么2500亿人民币的低息贷款,是连九牛一毛都不到的。
因此,总而言之,日本给予中国的这些“低息贷款”绝非什么“战争赔款”,我们记得日本在中国穷困潦倒之际伸出的合作之手,但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把这些“合作共赢”的项目视为需要肝脑涂地的“恩惠”。
事实上,不仅仅是我们这样认为,日本也对此进行了默认,在2015年,日本就自愧地将《政府开发援助大纲》更名为《政府开发合作大纲》。
由此可以看出,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低息贷款进行政策改革以后,日本自己也认为继续叫“援助”不太合适,“合作”才是真相。
事实上,中国从来都不“反日”,中国人民从来都不“仇视日本”,我们冷眼相待的,一直都是那些试图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魑魅魍魉。
而可惜的,在现如今的日本,右翼势力持续抬头,针对这段历史不负责任的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不能了解到当年所发生的真相。
所以,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举行93阅兵,如果是爱好和平的人,那么会从中看到中国的强大,看到中国有捍卫和平的能力,如果是本身就心怀不轨的人,自然会因此担惊受怕,乃至于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那些叫嚣着中国不懂得“感恩”日本的到底是什么人呢?
参考资料:
日本战后的商业政策_吴小丁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影响研究_沈晨新中国引进外资政策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_孙翠萍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