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号之后,想从海外直接拿H-1B,先交10万美元,不然不受理,这条新规把刚毕业还没攒下首付的留学生直接逼到墙角。
\r
这笔钱不是押金,是硬成本,交完不退。移民局列了唯一窄缝:证明缺你美国就掉链子,材料比博士论文还难凑。多数人连门票都摸不到。
\r\r
已经人在美国、手里有H-1B的,续签、跳槽、转身份都不受影响。真正被砸的是两条路:一是今年刚毕业的海外留学生,二是国内小公司想从境外挖人。门槛一夜抬高,预算直接翻几倍。
\r
亚马逊、谷歌这类大厂把10万写进招聘预算,眼睛不眨。他们本来就把签证律师费算在总包里,多这一项只是再涨点价。初创公司没这个余粮,种子轮一共才融几十万,多掏10万等于砍掉两个工程师年薪,干脆放弃海外简历。
\r
更尴尬的是美国自己培养的STEM学生。人在校园里交着本地学费,毕业前拿到海外分部offer,想回母国走境外H-1B再回来,一样被新规拦在门外。学历、项目、实习都在美国,却因为没有及时抽到签,被划到10万美元区,回国等签证的时间直接变沉没成本。
\r\r
移民局数据摆在那里:硅谷技术岗位近一半出生地在海外。突然把入口收窄,项目排期不会等人,公司只能把岗位迁到温哥华、多伦多或者伦敦。人才走了,税也走了,本地配套生意跟着缩水,最后空出来的工位未必轮到美国人,更可能直接消失。
\r
有人算过账,10万美元相当于一位海外应届生在美国税前年薪的全年到手部分。刚毕业拿不出,父母凑钱也心疼,更怕抽签不过钱打水漂。犹豫之间,国内一线互联网趁机递来高薪,汇率换算后差距缩小,很多人顺势签字回国。美国失去的是已经投入教育资源的年轻人,不是抽象数字。
\r
政策公布前没给缓冲期,今年秋招的海外通道已经启动,HR系统里状态瞬间冻结。猎头连夜改口:先安排加拿大入职,日后再内部transfer。表面是绕路,其实把美国吸引力降级,同样流程以前一步到位,现在得先在国外熬一年,中间任何变数都可能让人彻底放弃。
\r
从更高视角看,10万美元像一道价格筛子,把风险承受能力低、家庭财力弱的申请者直接剔除。历史上每一次签证涨价,后面都跟着国会议案,要求把多收的钱拿去培训本土劳动力。算盘打得响,可培训周期至少四年,企业眼前缺人却是一天都等不了。缺口不会自己消失,只会转移到别的国家。
\r\r
如果目标真的是保护本地就业,更直接的做法是加强技能认证和薪资门槛,而不是让雇主先交一大笔无息贷款。10万美元买不来技能匹配,只能让招聘方把职位挪到不收这笔钱的地区。全球化时代,代码在线上跑,人在哪里坐都一样亮屏。
\r
对普通人来说,变化落到头上就是选择题:继续凑钱赌抽签,还是换个国家开局。回国并不低人一等,国内大厂、独角兽给得起价,生活半径还更短。只是那些为了留美苦读多年、刚把父母接到毕业典礼上拍照的人,瞬间被推到岔路口,情绪里全是沉默成本。
\r
移民政策从来不是单纯加减法,它发出的是信号:未来想要谁、愿意为谁买单。10万美元把门槛换成明码标价,等于告诉市场:要么自带稀缺技能,让审核官低头开绿灯;要么自带资金,一次性把成本前置。中间层最难受,履历不差也不顶尖,钱包不深也不赤贫,他们曾经是H-1B的主力,如今最先被挤出去。
\r
接下来的季节,还会看到更多公司把职位写成Remote-Global,入职地填加拿大、墨西哥、德国,美国办公室只剩空位。签证成本外溢,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胞,而是政策本身。如果价格筛子持续抬高,美国故事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直到普通人不再仰望,直接转身。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