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0年,美国商务部将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限制其发展。
5年后,哈工大在美国人制定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却昂首挺进全球前2%——
近期,全球最大学术出版商Elsevier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涵盖“终身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两大榜单。
据不完全统计,哈工大以“214位教师入选‘终身影响力’榜单,481位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的成绩,在内地上榜高校中名列前茅。
尤其是该校控制学科的段广仁院士,位居“Industry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子领域排行榜全球第一名。
作者 | 杜一兰
编辑 | 木 木
图 | 视觉中国
同一所大学,在两份名单中,从一个需要被制裁的对手,变成了一个备受赞誉的“学术巨人”,这与其说是一份荣誉,不如说是对五年前那场制裁最讽刺的注脚——
它非但没能扼杀进步,反而见证了强者在逆境中的加冕。而这份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榜单,无形中成了对中国这些高校科研实力和韧性的最佳背书。
上榜人数逐年增加
稳居“国防七子”之首
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查阅“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现,该榜单基于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次数、H因子等综合参数,采用六种不同指标进行建模与统计,最终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涵盖了22个领域和174个子领域,旨在为科学家的长期科研表现提供一个客观且真实的衡量指标。
哈工大航天学院段广仁院士入选
哈工大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朱嘉琦教授入选
榜单的出品方之一Elsevier,中文名为爱思唯尔,是全球顶尖的学术出版与数据服务机构之一,其出版的论文大约占全球学术论文出版总量的17%,引用占比28%。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国际顶级刊物如《柳叶刀》《细胞》等皆在它旗下。
Elsevier还拥有Science Direct、Scopus和Reaxys等多个知识平台,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超过2100万篇内容和9000万条学术记录。
而另一个出品方,美国斯坦福大学则无需赘述,作为享誉世界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它与Elsevier联手推出的这个榜单,具有显著的公信力与权威度。
一同入选此榜单的中国高校还包括清华大学,其以474、805的上榜人数,双双居于内地高校榜首;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紧随其后,分别占据了第二名、第三名,其后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在“终身影响力”榜单中,哈工大排在第七位,在“年度影响力”榜单中,哈工大排在第八位,展现出持续的进步势头。
图据高绩
和往年比起来,哈工大入选人数持续增长。
在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有190人入选“终身影响力”,432人入选“年度影响力”。
而在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哈工大有166人入选。
彼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消息称,重点实验室16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学术生涯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29位成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r)”。
横向对比来看,哈工大在“国防七子”中同样表现突出。
2017年6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七所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发起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G7联盟),它们被称为“国防七校”,也是国内最硬核的几所大学。
“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显示,在“终身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两个榜单中,哈工大的入选人数都大幅领先其他六所高校。
橡树实验室整理自公开数据
哈工大入选“年度影响力”的教师人数,比排在它后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均多出了100多人。
榜单显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入选“年度影响力”的科学家分别有335名、322名、313名、183名、149名和86名。
而在“终身影响力”榜单上,哈工大的入选人数,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三所高校加起来的人数还要多。
根据榜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入选“终身影响力”的科学家分别有155名、130名、99名、81名、67名和34名。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单,哈工大在一众高校中同样表现亮眼,全球排名上升21位,位列第131名,跻身中国内地高校前十强。
在全球统一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哈工大成为对世界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力量之一。然而,这样一所高校,却被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技术封锁。
哈工大,为什么如此“能打”?
“工程师的摇篮”底蕴深厚
经费实力位列全国第五
哈工大的“硬核”实力,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建校百余年来,哈工大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出124位两院院士、173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9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54位共和国将军、千余位航天国防总师等杰出人才。
1996年,该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图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今年6月,哈工大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不仅如此,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万分之一)。
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2025年排名中,哈工大位列世界大学工程学全球排行榜第3名。
在2024-2025CS Rankings世界大学排名中,哈工大位列AI领域全球排行榜第9名,人工智能方向全球排行榜第1名,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全球排行榜第2名。学校仪器科学学科连续8年位居“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一。
正如哈工大所言,学校的学科实力“写在中国的历次重大科研攻关中”——参与神舟、嫦娥、天宫、祝融、北斗、天眼、C919等国家重大工程,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卫星36颗。
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投入。橡树实验室查阅哈工大官网了解到,学校2025年收支总预算约226.09亿元,在国防类院校中位居榜首。
同期,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收支总预算分别约为170.9亿元、155.1亿元、127.94亿元、92.43亿元、90.43亿元和78.52亿元。
图据高绩
此前,高绩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哈工大2025年预算总收入在全国部属高校中排名第五,仅低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哈工大承担的科研项目规模与层级,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哈工大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吸引和培育顶尖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校长亲自挂帅
院士特色班成效渐显
在人才培养方面,哈工大也走在创新前沿。早在2020年,学校就推出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的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永坦班、善义班等特色班。
2023年,哈工大面向2023级本科生,新设人工智能班,而该班班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领衔。
根据公开资料,高文还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到了2024年,哈工大又设立院士担任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尖班”),探索6至7年内完成本博贯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据悉,“尖班”由韩杰才领衔,周玉、任南琪、陈杰等10余位院士深度参与并担任导师,并积极安排学生赴综合排名世界前50或学科排名世界前30的高校留学深造。本科阶段院士导师相关研究领域专业任选。
这些导师阵容堪称“顶配”——陈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党委书记,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韩杰才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哈工大的校长,长期从事超高温复合材料、红外光学晶体与薄膜材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截至今年5月,共有2023级、2024级本科生的57名学子入选“尖班”。
今年,学校新增全国首个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推出“哈工大—港大优学班”并开始招生,持续拓展人才培养路径。
据哈工大介绍,首届自主智能系统班班主任由陈杰担任,该班依托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哈工大控制等优势学科和高端师资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发展前沿,培养新时代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的国际领军人才。
10月16日,哈工大发布消息,学校一校三区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共斩获金奖13项、银奖21项,入围总决赛项目的总数与金奖获奖总数,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该校“磁合星枢”团队凭借突破性的新体制“细胞”卫星平台,斩获大赛金奖。同时该还入选了优秀项目展,作为优秀项目代表向教育部汇报。
而这个团队的队长和部分成员,就来自小卫星班、人工智能班等院士特色班。
图据哈尔滨工业大学
而毕业生的去向与成就,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
哈工大公布的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提升,2024年达99.29%,到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占比连续10年保持在80%以上。每年投身国防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超过2000人,投身航天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超过500人。
2023届、2024届毕业去向落实率居C9高校首位,两年间,学校累计向全国输送817名选调生。
乃至网上一直有一个“传言”——哈工大学生“毕业就消失”,引起广泛关注,也给哈工大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有趣的是,在该校202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韩杰才院士首次公开回应这一现象:“网传哈工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了’,其实背后是一代代哈工大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国有3000多所高等学校,但哈工大在其中,始终拥有特殊的标签——中国航天第一校、“工程师的摇篮”……
或许正是这些标签,给“硬核”哈工大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科学无国界,真正的创新和人才是无法被一纸“清单”所阻挡,它只会让其在磨砺中更加闪耀。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