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历史上被列为“十大物理学家”的名单里,牛顿和爱因斯坦常年占据前两位;杨振宁、麦克斯韦、普朗克一般会出现在前五;海森堡、薛定谔也多半能挤进前十。
接下来的事儿,其实挺好理解:这些人之所以常被提,关键不光是做了几条公式,而是他们把看世界的基本框架给改了。牛顿把天地间的运动、地面上的力学都用同一套数学语言连起来,三条运动定律加上万有引力,把经典力学这套饭碗端稳了;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搅在一块儿,特殊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不但解决了高速和引力的问题,还把光电效应的解释推上了量子理论发展的台面;麦克斯韦把电和磁写成一套方程,把一堆零散现象揉合成了电磁场的框架;普朗克在处理黑体辐射那道难题时引入了能量量子的概念,量子时代就这么打开了门缝。
说到细节,杨振宁的贡献有他的标志——规范场思想。那套东西听着抽象,换句话就是把力的传递看成场的性质来写,后来变成描述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工具之一。1954年他和同事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本来是为对称性问题找解释,结果意外地指明了一条通往微观相互作用的路。打个比方,规范场像是制定了粒子之间隐形的交通规则,有了规则以后大家才能按程序来互相作用,不然就乱套。
量子力学那一拨人各有各路代表。海森堡把测量的边界写成不确定性原理,意思是有些量你没法同时拿到很精确的值;薛定谔则写出波动方程,把粒子当成波来描述,后来人们发现这两种看法本质上是同一片天,只是角度不一样。普朗克、玻尔、费米、狄拉克等人在不同环节补齐了规则,把量子世界的几块拼图慢慢拼起来。再往前走,是伽利略和法拉第这样的先行者,他们在实验方法和观测技术上打下根基,让后来的人能用更精确的工具去提问和验证。
把视线拉回到中国的情形,整体起步晚、基础弱这事儿是事实。战争、经费短缺、人才流动断断续续,这些都把科研的连续性掐断过。可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有一批老一辈科学家扛起了脊梁。邓稼先在核武器研制中承担了关键技术工作,这不是只会算几道题那种,是把理论变成可操作的工程技术;钱学森把控制理论、运载火箭和航天工程的基础带回国内,推动了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建立;杨振宁等人在理论物理领域起到桥梁作用,促进了国内外交流。说直白点,他们的作用不单是个人成就,更像是在乱世里给后来的人搭了台阶。
把时间轴往回点,20世纪上半叶真是物理学的大转折期:从经典的连续观念到量子的离散,从牛顿式的决定论到概率性的描述,每次变革背后都有具体的实验在撑腰。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双缝实验这些一个个具体问题被摆上台面,实验先把矛盾露出来,理论再去搭框子回答。实验推动理论,理论再去指导新的实验,这套节奏从那个时候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
要把这些大家按“前十”排成单子,主观成分就大了。有人更看重对科学方法的影响,把伽利略往前排;有人觉得数学优雅重要,就把牛顿、麦克斯韦放高位;还有人看重技术应用,把法拉第这种直接带来电力时代的人推上去。把这些不同标准混在一起,出来的名单更像是大家的共识而不是裁定。常见的非官方“前十”大概会有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普朗克、杨振宁、海森堡、薛定谔、伽利略、法拉第、狄拉克或费米之类的名字。每个名字后头都有一长串可追溯的论文、实验记录和后续发展,绝不是一句话能罩住的。
讲到科学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也别把理论和应用割裂开。量子理论并不是课堂上的孤立概念,它催生了半导体、激光、核磁共振这些直接改变生活的技术;电磁理论推动了电力、无线通信这些看得见的工程系统;相对论在GPS定位上也真有具体作用。把理论起源和实际用途连起来看,能更直观地理解为啥有些名字会被一遍又一遍提起。
评判谁更伟大,更多是看你选的尺度:偏重哲学影响、偏重实验推动、偏重数学美感或偏重应用价值,都会得出不同的排序。学界和公众的判断也常常不同步,这是人之常情。最后需要挪一个技术点讲清楚——杨振宁提出的规范场思想,后来在构建标准模型、解释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数学结构中被反复引用,成了连接几代物理学家工作的桥梁。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6097.html